紫色尿袋症候群: 5個案例報告及文獻回顧

Hsing-Chih Chiang, Fu-Hsiung Su, Min-Shi Huang, Yu Ling Liu, Tsui-Hsien Lin, Fang-Yeh Chu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文章同行評審

摘要

紫色尿袋症候群(purple urine bag syndrome, PUBS)是導尿管留置一段時間後尿袋及尿管變紫色或藍色的現象,此一現象常引起照護者的不安。本文報告4位女性及1位男性居家護理照護病患(平均年齡80歲),長期臥床並合併有慢性便秘及導尿管留置,每2-4星期更換尿管一次,採用塑膠與矽質2種材質,於更換尿管後約5-7天出現紫色尿袋。其尿液本身呈黃褐色,pH值介於7.0-8.0,尿液培養出多重菌種包含:Pseudomonas aeruginosa, Morganella morganii, Escherichia coli, Klobsiella pneumoniae等。五位病患皆未使用抗生素治療,僅予以加強泌尿道照護及改善排便習慣、充足的水份攝取,於出現紫色尿袋立即更換尿管並將更換次數改為2星期一次,PUBS在更換2次後隨即消失。 PUBS本身並不是一個疾病,僅是一種現象,可能反應出病人的照護方式極可能有需要加強的地方,如:泌尿道照護是否確實,便秘之處置是否恰當,水份攝取是否充足等。一般僅需針對其危險因子加以處理即可,抗生素之使用成認並不需要。正確的認識紫色尿袋症候群之後,應可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及檢臉,建立良好的照護知能才是最好的預防方針。
貢獻的翻譯標題Purple Urine Bag Syndrome: A Report of 5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原文中文
頁(從 - 到)41-47
頁數7
期刊台灣家庭醫學雜誌
18
發行號1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08
對外發佈

Keywords

  • purple urine bag
  • catheter
  • tryptophan
  • indole

指紋

深入研究「紫色尿袋症候群: 5個案例報告及文獻回顧」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