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鱉,在近代臺灣水產中所扮演的角色特殊,經濟價值不若虱目魚、吳郭魚與牡蠣蝦蟹,既無法製成水產加工品,亦鮮少以冷凍方式行銷海外,然而,其特殊性卻與傳統漢人的「食療文化」緊密結合。清代,臺灣鱉屬野生,已有零星食鱉與入藥記載。日治時期,鱉的來源從野生捕撈轉為人工養殖,受傳統漢藥影響,日本人將鱉視為珍貴補品,從明治時期開始進行養鱉試驗,領臺後更致力於改善臺灣鱉的質與量,以填補國内消費市場。戰後,國府遷臺,養殖業以經濟水產為主,養鱉業日漸式微。1970至90年代,養鱉成為農家副業;90年代後,受「馬家軍效應」影響,臺灣業者相繼投入養鱉業以供應中國市場。受到食療文化影響,臺灣民間視鱉為可滋陰、涼血、補虛與補氣之食補聖品,鱉肉、鱉甲與鱉血等皆有療效。然而,因鱉不易取得,加上婦女不諳宰殺,因此甚少端上家庭餐桌,多在外食餐館出現,近來更結合生技以保健食品之樣貌出現。本文聚焦近代臺灣鱉的養殖與消費,從歷史脈絡考察自日治時期水產政策、戰後養鱉發展、「馬家軍效應」以及與之相關的食療文化。
貢獻的翻譯標題 | Nourishing the Blood and Cultivating the Spirit: Breeding, Dietary Therapy, and Consumption of Soft-Shelled Turtles in Taiwan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to the Present |
---|---|
原文 | 中文 |
頁(從 - 到) | 35-77 |
頁數 | 43 |
期刊 | 中國飲食文化 |
卷 | 15 |
發行號 | 1 |
出版狀態 | 已發佈 - 4月 2019 |
Keywords
- 臺灣史
- 日本殖民
- 鱉
- 養鱉業
- 食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