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奏報制度與崇禎初年的財政管理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文章同行評審

摘要

定期奏報為古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環節之一。明代初期因太祖認為過于繁瑣,大部分的定期奏報被改為"歲報"。雖然在財政管理上仍有少數銀庫保留了月報或季報的形式,但并沒有形成更進一步的管理制度。崇禎初年由于承繼嘉靖以來的高額邊費支出,國家財政赤字逐年攀高,崇禎帝原擬透過財政清查與預算控制建立收支平衡的國家財政,卻因己巳之變而功虧一簣。為解決因此而產生的錢糧收支混亂問題,在崇禎帝的主導下加強定期奏報,由每日一報、五日一報,最后建立相關銀庫與邊備的月奏制度,以掌握財政收支的實時情況,并透過戶部駁查,形成由中央控制的機制,防止錯誤與舞弊。這樣的制度,為清代奏銷制度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原文???core.languages.zh_ZH???
頁(從 - 到)79-91
頁數13
期刊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發行號01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18

Keywords

  • 崇禎帝 月報駁查 定期奏報 財政管理 冊籍制度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