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控制情境短文探究憂鬱症生理、心理歸因之效果

韓德彥, 劉嘉逸, 陳淑惠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文章同行評審

摘要

研究目的:心理科學進展快速,憂鬱症的病因解釋已累積大量神經生理與社會心理證據,但實務上的推廣運用卻仍有疑慮。質、量化研究指出,採取生理取向的解釋,可降低憂鬱者的負面評價,但也有研究主張可能導致負面影響。本研究採用情境短文操弄,探討憂鬱症的生理與/或心理訊息的效果。研究方法:實驗參與者共128位大學生,以及104位門診憂鬱患者,測量工具包括責任歸因、可控性歸因、正向態度、污名感受、預後評估與治療意願量表,研究期間為2008年5月到2009年1月。研究結果:學生樣本接受生理訊息者對憂鬱者的責任歸因較未接受生理訊息者低,可控性歸因則較高;生理訊息與心理訊息二者間在責任歸因、污名感受與用藥意願上具交互作用。病患樣本有無接受生理或心理訊息,對任何依變項皆無顯著影響,但可控性歸因愈高,正向態度愈佳,可以此做憂鬱衛教的參考。研究結論:東方人習慣採取心理歸因方式看待他人憂鬱症的發生,然此種心理歸因訊息對當代憂鬱防治工作的推動效果未達預期;實務應用上或可先採生理解釋以降低對憂鬱者的歸咎,待進入治療後採取藥物與心理治療並行的方式,才能有效治療憂鬱症。
貢獻的翻譯標題The Effects of 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ttribution on Depression
原文中文
頁(從 - 到)187-214
頁數28
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29
發行號2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16

Keywords

  • 可控性歸因
  • 污名
  • 責任歸因
  • 預後

指紋

深入研究「隨機控制情境短文探究憂鬱症生理、心理歸因之效果」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