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or Outcome of Antibiotic-Lock Technique for Therapy of Hemodialysis Catheter Related Staphylococcus Aureus Bacteremia

貢獻的翻譯標題: 抗生素導管留滯技術治療血液透析永久導管感染併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血症之不良預後

朱 元鏘(Yuan-Chiang Chu), 陳 振德(Jen-De Chen), 鄭 仲益(Chung-Yi Cheng), 陳 錫賢(Hsi-Hsien Chen), 許 永和(Yuang-Ho Hsu), 陳 作孝(Tso-Hsiao Chen), 陳 培源(Pei-Yuan Chen)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文章同行評審

摘要

血液透析永久導管(Perm cath)的感染,是血液透析病人住院的常見原因。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菌株。標準的治療,包括導管的移除及靜脈注射抗生素。但導管的移除,常導致住院時間的延長。文獻已報告:抗生素導管內留滯技術並用靜脈注射抗生素,成功治療血液透析永久導管及其他長期留置型中央靜脈導管的感染,而免去拔除導管的記載。但這些成功的治療報告,集中地討論表皮葡萄球菌及部分格蘭氏陰性菌,至於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少有專門討論。我們回溯性分8位病人,罹患12次血液透析永久導管感染並發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血症,並回顧關於抗生素導管內留滯技術及萬古黴素導管內留滯技術的治療處方。這8位病人有7位是血管通路建立相當困難的病患,12次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血症都以萬古黴素(Vancomycin)靜脈注射併用萬古黴素導管內留滯技術,作為初始治療治療。結果有8次菌血症治療失敗,其中5次並且産生了嚴重的併發症(心內膜炎及血性休克),這5次治療嚴重的併發症的特徵是血液白血球數高、血中低白蛋白濃度低以及貧血。暗示疾病嚴重程度、營養狀況是考慮使用萬古黴素導管內留滯技術的條件。而另4次成功的治療分別在1至5個月後再度復發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血症,因此我們的結論是血液透析永久導管感染併發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血症與其他菌株已報告的成功經驗不同,萬古黴素導管內留滯技術只可考慮在疾病嚴重度輕、血中白血球數不高、營養狀況較好的病人使用,即使成功的治療而暫不必拔管,也應利用無感染的期間,儘速建立一個新的血管通路(例如AV fistulae or graft),而將曾感染的血液透析永久導管儘速拔除,以免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血症復發。
貢獻的翻譯標題抗生素導管留滯技術治療血液透析永久導管感染併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血症之不良預後
原文英語
頁(從 - 到)76-80
頁數5
期刊Acta Nephrologica
17
發行號2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03

指紋

深入研究「抗生素導管留滯技術治療血液透析永久導管感染併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血症之不良預後」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