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Term Outcomes of Radiotherapy for Primary Pediatric Brain Tumors: Statistics and Strategies of a Single Institute in Taiwan

貢獻的翻譯標題: 原發兒童腦瘤接受放射治療之長期追蹤結果:台灣單一醫療機構之統計及治療策略探討

Kai-Lin Yang, Pin-I Huang, Tai-Tong Wong, Kai-Ping Chang, Ling-Wei Wang, Cheng-Ying Shiau, Yu-Ming Liu, Keng-Li Lan, Yu-Wen Hu, I-Chun Lai, Yi-Wei Chen, Sang-Hue Yen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文章同行評審

摘要

目的:在台灣,兒童腦瘤的長期追蹤報告仍為少見,我們發展了一套電子登錄系統(ERS),並以之建立了一個兒童腦瘤資料庫,其中包含了自西元1975年1月起至2004年5月止的986位小於18歲的兒童腦瘤病歷,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其中曾接受放射治療的371個病人存活分析狀況。 材料與方法:在本院原始癌症登記資料庫中,共記錄529個原發兒童腦瘤病例曾於1975年1月至2004年5月接受過放射治療,我們透過調閱原始放射治療之紙本資料並記錄於新建之電子登錄系統(ERS)中,總共有371位具完整資料(70.1%)。依照不同的兒童腦瘤分類,統計其男女比、放射治療後的死亡病例數、接受放射治療時的年齡、放射治療劑量、和各疾病接受放射治療之比率。並分析數種疾病之總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及部分疾病之無惡化存活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或放射治療後無失敗存活率(post-radiotherapy failure-free survival)。結果:在371個曾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中,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所佔人數最高(n=93),其次依序是生殖性細胞胚芽瘤(germinoma; n=59),星狀細胞瘤(astrocytoma, WHO grade Ⅱ; n=36),再生不良性星狀細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 WHO grade Ⅲ; n=36)和腦幹腫瘤(brain stem tumor, n=29)。髓母細胞瘤、非典型畸胎/類橫紋肌細胞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星狀細胞瘤、再生不良性星狀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和生殖性細胞胚芽瘤等疾病接受放射治療的比率分別為70.9%、90.4%、48.65%、80.0%、41.0%和78.6%。所有疾病接受放射治療之後的總死亡率為43.93%。髓母細胞瘤、星狀細胞瘤、再生不良性星狀細胞瘤、和生殖性細胞胚芽瘤等疾病接受放射治療後的5年總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分別為81.73%、71.49%、25.34%和88.94%。髓母細胞瘤的5年無惡化存活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是66.46%。非典型畸胎/類橫紋肌細胞瘤的中間總存活率(median overall survival)和中間放射治療後無失敗存活率(median post-radiotherapy failure-free survival)分別為17個月和11個月。另外,有7位患者(1.89%)於放射治療結束後一段時間(2.8至24年;中位數19.7年),罹患可能與先前放射治療有關之顱內第二種腫瘤。 結論:電子登錄系統(ERS)可有效便利協助過往罕見兒童腦瘤疾病之資料保存及相關統計的分析進行,本研究報告之比率統計和存活分析皆與過往文獻中刊載的數據相當,此兒童腦瘤資料庫值得繼續運作,期望將提供相當多寶貴的資料給未來的研究之進行。
貢獻的翻譯標題原發兒童腦瘤接受放射治療之長期追蹤結果:台灣單一醫療機構之統計及治療策略探討
原文英語
頁(從 - 到)85-99
頁數15
期刊放射治療與腫瘤學
17
發行號2
DOIs
出版狀態已發佈 - 6月 1 2010
對外發佈

指紋

深入研究「原發兒童腦瘤接受放射治療之長期追蹤結果:台灣單一醫療機構之統計及治療策略探討」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