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RT for a Malignant Mesothelioma

貢獻的翻譯標題: 惡性間皮細胞瘤之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

Chi-Yuan Yeh, Perng-An Lai, Kuang Wei Huang, Chiu-Ping Chen, Jo-Ting Tsai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文章同行評審

摘要

目的:以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IMRT)合併化學治療於惡性間皮細胞瘤之治療效果評估。
材料與方法:此為一位65歲男性、右側肋膜腔內有惡性間皮細胞瘤之病患,其主訴為咳嗽帶有血絲已有3個月、呼吸短促、體重減輕。此病患之胸腔X光片中發現右側肋膜積水,初判為肺癌。於2003年1月3日安排胸部電腦斷層掃瞄(CT scan),發現右下肺門有腫塊及肺腫脹不全。最後根據CT影像,判為肺腫脹不全之右下側支氣管肺癌,並且右側肺積水。施予肺積水引流後,再做一次胸部X光,發現肺肋膜增厚。於2003年1月17日,施予病理切片,報告指出為上皮型之惡性間皮細胞瘤,CEA染色呈陰性,而CK和EMA染色則呈陽性。TNM期別為T2N1M0。隨即安排病患進行放射線治療。經GE lightspeed電腦斷層機,取得切片厚度為5公厘之放射線治療用的定位CT影像,治療計畫系統為Eclipse第六版。IMRT治療部位為右側整個肺肋膜,總劑量為64.6格雷,自2003年2月12日至4月22日,為期61天,共38次。放射治療4天前,病患先接受了的cisplatin 100毫克經靜脈之化學治療。
結果:之後,病患在門診追蹤持續了幾個月。射線線治療後六個月內,都沒有復發。追蹤之CT影像中顯出,輕微肺積水及右側肺肋膜腔逐漸變小。於2003年10月發現腦轉移,2003年10月18日至2003年11月20日,給予姑息性之全腦放射線治療,總劑量為42.5格雷。該病患於2003年11月30日死亡。
結論:惡性間皮細胞瘤在無法進行根除性開刀手術(EPP)之餘,強度調控放射治療亦為一個選擇,並且沒有發生因高劑量的放射線而誘發的肺炎。此外,須要更多的臨床試驗去評估這新的治療方法之效益。
貢獻的翻譯標題惡性間皮細胞瘤之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
原文英語
頁(從 - 到)153-162
頁數10
期刊放射治療與腫瘤學
13
發行號2
DOIs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06

Keywords

  • 放射線治療
  • 惡性間皮細胞瘤
  • 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

指紋

深入研究「惡性間皮細胞瘤之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