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臺灣柴魚的生產與消費:以臺東為核心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文章同行評審

摘要

「鰹節」(柴魚)在日本的製作與消費行之有年,其味道被稱為“umami”(鮮味),是日本飲食文化的獨特味道。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殖民政府積極開發臺灣的漁業資源,將柴魚製作技術與飲食文化傳入臺灣,透過人力培植、水產技術以及柴魚工廠的設立,「臺灣節」(臺灣生產的鰹節)成為帝國技術的表徵。二次戰後日人離臺,但是柴魚的製作技術和飲食文化留存了下來,成為臺灣日常飲食中常見的調味品。本研究探討近代臺灣的柴魚生產與消費,特別著重臺東地區的考察,因該地區自日治以來至1980年代,一直是柴魚的重要產地。透過本研究可看到「鰹魚」這項水產漁類,在近代臺灣不同歷史與社會條件下,從早期較廉價的「脯魚」,轉變為日治時期昂貴的「鰹節」,以及戰後大眾消費與常民飲食中的「柴魚」滋味。
原文中文
頁(從 - 到)193-230
期刊民俗曲藝
219
出版狀態已發佈 - 3月 2023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