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電漿處理後鈦植體表面形成奈米結構二氧化鈦層之微結構與性質

黃 瓊芳(Chiung-Fang Huang), 蔡 政宏(Cheng-Hong Tsai), 歐 耿良(Keng-Liang Ou), 詹 宗瑾(Chung-Chin Chan), 李 勝揚(Sheng-Yang Lee)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文章同行評審

摘要

鈦金屬的良好生物相容性來自於它表面上那一層穩定且能抗腐蝕的氣化層,而且這一層氣化層的晶格結構和厚度多寡,對於細胞的行為有不同的影響,尤其是在蛋白質吸收和血液相容性方面。為了改善鈦植體與骨之間的骨整合作用,界面的反應攤須要能控制組織癒合的效果,且將非特定蛋白質的吸收降到最低。因此,本研究利用低溫電漿(glow discharge)來發展一植體表面處理技術,先以氫氣電漿清除鈦金屬表面一些微量的化學污染物及雜質,再以氣電漿讓鈦金屬表面產生一層緻密的二氧化鈦層。此氧化層經過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之檢測與分析後,可發現經電漿處理後的鈦金屬植體表面的二氧化鈦層厚度與處理的能量之間具有一正比關係,抗腐蝕能力亦相對的增加。以接觸角量測儀來分析其表面可濕潤性之變化,顯示電漿處理功率越高或時間越久,其表面越趨向親水性。經由低掠角X光繞射儀(GIXRD)與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之觀察得知,此氧化層為一存在有金紅石(rutile Ti○2)類非結品形之奈米結構。從實驗結果可知,經電漿處理後之鈦金屬表面氣化層厚度增加,且其晶格為奈米結構之金紅石,此二氧化鈦層之性質能增加對特定蛋白質之吸收與血液相容性,促進組織癒合之能力,進而改善鈦植體與骨之間的骨整合作用。
貢獻的翻譯標題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 Nanostructural TiO2 Layer on the plasma-treated Titanium Implant
原文中文
頁(從 - 到)185-192
頁數8
期刊中華牙醫學雜誌(中文版)
1
發行號3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05

Keywords

  • 血液相容性
  • 二氧化鈦
  • 抗腐蝕
  • 骨整合

指紋

深入研究「經電漿處理後鈦植體表面形成奈米結構二氧化鈦層之微結構與性質」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