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典詮釋的問題在今日的台灣有其急迫性 。 此急迫性源於兩方面力量的交互作用 , 一是從清末持續至今的 「 意義危機 」。 經典詮釋另一急迫性的根源 , 可能來自於當代民 主社會的發展 。 此一急迫性可分兩個層面說 , 一是庸俗大眾文化帶來的現象 。 二是台灣 這個社會所形成的 「 怨恨的共同體 」。 解決此一危機的最佳方式是對經典加以追問 。 這 個追問 , 在本質上不是問出一個客觀問題而已 , 而是必須在人的存有中進入追問的狀態 。 這個追問將我們導入了 「 游於藝 」 的探索 。 從志道 、 據德以致於依仁 , 皆是儒學中 內聖成德之學 , 配之以六藝 , 可構成一整體之意義世界 , 那就是志道 、 據德 、 依仁 、 游 藝 , 四者是一個整體 。「 游 」 是從容潛玩於藝 , 而這個 「 游 」 與 「 志道 、 據德 、 依仁 」 是同時進行的 。 事實上 ,「 游於藝 」 的重要性正是建立於中國經典所欲陶養的君子 , 一 個文質彬彬的君子 , 既追尋內在德行之充盈 , 復尋求四體舒暢豐美 , 光輝外 著 的理想人 格 。 朱子將 「 游於藝 」 與 「 興於詩 , 立於禮 、 成於樂 」 聯繫起來詮釋 , 使我們必須深思 其中的意蘊 。 這個深思就是 ,「 興於詩 , 立於禮 、 成於樂 」 提供我們 「 共同性生活的規章 制度和 目的 」 的 「 共同體 」。 志道 、 據德 、 依仁 、 游藝四者一體的生活實踐 , 培養共同體成員 對於事物的 「 判斷力 」, 這種判斷力背後所聯繫的原則是通過日常事物 , 在一件件事件 中建立一種 「 健全感覺 」( 一種 「 社會感 」), 我們依恃這種 「 健全感覺 」 處理我們與人 的關係 。 詩和禮最後被歸結於樂 , 讓我們考慮到 「 興於詩 , 立於禮 、 成於樂 」 所建構的 共同體 , 其實是一種 「 語言共同體 」。 因此我們可以說 , 經典教育意欲建立一種以詩禮為核心的 「 語言共同體 」, 並希望 以此能夠改變當今台灣社會 「 怨恨的共同體 」 的現象 。
貢獻的翻譯標題 | On the Interpreting of Classic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Classic Arts: How 'Iou-yu-i' (游於藝) Enlightening the Education of Classics |
---|---|
原文 | 中文 |
頁(從 - 到) | 79-108 |
期刊 | 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 |
卷 | 1 |
出版狀態 | 已發佈 - 11月 2006 |
Keywords
- 游於藝
- 共同體
- 共通感
- 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