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探討二次戰後由中國傳入臺灣的沙茶飲食文化。今日廣為人知的「沙茶醬」調味料源自於東南亞,早年前往南洋工作的潮汕移民將當地的「沙嗲」飲食文化帶回家鄉潮汕並改良為「沙茶」。二次戰後潮汕移民跟隨國民黨撤退來臺,大批潮汕人落腳於臨近高雄港的南鼓山區(哈瑪星)和鹽埕區,並將潮汕地區的沙茶飲食文化傳入高雄。當時鹽埕區商業蓬勃發展,吸引大批人潮湧進當地工作,潮汕人開設沙茶醬製造廠並經營多家飲食店,將沙茶的飲食文化(例如沙茶牛肉爐)介紹給前來高雄工作的消費者。透過史料與口述訪談,本文探討二次戰後潮汕移民如何將沙茶飲食文化傳入高雄,並使「沙茶牛肉爐」成為特殊的區域性飲食文化。
貢獻的翻譯標題 | Migration and Food: The Chaozhou-Shantou Migration to Kaohsiung after WWII and Sha-cha Beef Hot Pot |
---|---|
原文 | 中文 |
頁(從 - 到) | 93-128 |
頁數 | 36 |
期刊 | 師大臺灣史學報 |
發行號 | 8 |
出版狀態 | 已發佈 - 2015 |
Keywords
- 高雄
- 潮汕移民
- 沙茶醬
- 飲食文化
- 鹽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