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透過官方資料檢視台灣農村取得《農村再生計畫(2011-2018)》政策資源的整體樣貌與空間分布變異情形,另藉由串聯「橫斷面」的公務統計探索社區特質、連結「貫時性」資料探討長期參與鄉村發展計畫之經歷遺緒的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官方界定的農村中約二成為「農再社區」,並有近三成的農村正接受培根課程。空間分布上,「農再社區」主要集中在北部及中部山區、南部山區及平原、以及花東地區,資源分配顯著地集中在某些特定、相互鄰近的地區。相較於未參與計畫的農村,「農再社區」人口稀少甚至萎縮、老化程度高、以男性為多,且大專以上教育程度比例較低;在農業特質上,從事農漁牧業的比例高,農牧戶可耕作地面積較大、非自有的比例略高、收入高,經營觀光休閒農業的比例較多,較可能不是屬於「小農」特質的典型農村。此外,「農再社區」獲補助的計畫件數也與其人口組成及農業結構特徵等社區特質相關,長期參與鄉村發展計畫的經歷遺緒更是對農村參與《農村再生計畫》有不容小覷的影響。
原文 | 中文 |
---|---|
頁(從 - 到) | 47-85 |
期刊 | 臺灣鄉村研究 |
卷 | 16 |
出版狀態 | 已發佈 -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