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在災難護理全期管理的運用

研究成果: 雜誌貢獻文章同行評審

摘要

臺灣的地理與社會環境發生天然、人為與複合式災難的機會極高,自1999年921大地震以來,在2003年SARS、2009年莫拉克風災、2014年高雄氣爆、2015年八仙塵爆、2016年美濃地震,以及2018年花蓮地震等災難後所蒐集到的大數據以及衍生資訊,可以做為日後對應災難前期準備、中期應變、後期復原的參考。雖然大數據在護理照護領域的定義仍待更明確的共識,但學者所提出五項定義標準: volume, velocity, variety, veracity與value,可作為對應災難護理運用大數據的參考。此五個「V」分別代表大數據的規模、大數據產生的速度、大數據不同的資料形態來源或起因、大數據的正確性、大數據的價值;此五項原則,在災難中不論是大數據的定義、來源、收集方式,正確性的驗證,以及衍生訊息與運用價值,都是因應著災難前、中、後期的特性,雖有所變異卻又息息相關。當面對大數據與衍生資料的運用上,DRIP (Data Rich, Information Poor)值得大家的省思;若未有效將資料轉換成有意義資訊時,就像drip英文字義一樣,當資料隨著時間一點一滴流逝而無法有效運用時,再大的數據也將不具意義。也因此運用大數據在災難護理全期管理時,如何界定災難護理敏感性的數據,並快速蒐集與衍生出正確而有效訊息,提供災難護理照護決策判斷依據,應是所有參與災難照護的護理人員應該關注與學習的課題。
貢獻的翻譯標題Big Data Application in All Disaster Management Phases
原文中文
頁(從 - 到)427-432
頁數6
期刊榮總護理
35
發行號4
DOIs
出版狀態已發佈 - 2018

Keywords

  • 大數據
  • 災難護理
  • 災難全期

指紋

深入研究「大數據在災難護理全期管理的運用」主題。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

引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