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齲齒為人類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大多數的人都有罹患齲齒的經驗,臺灣兒童的齲齒數也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的目標值。牙齒因齲齒而被破壞形成窩洞後則無法自行治癒,通常必須將感染部位去除才能避免疾病的進行。由於齲齒是多因素造成的疾病,在不同年齡或族群,其罹患齲齒的狀況與特徵會有不同。因此要了解不同年齡或族群的齲齒發生情形及危險因子,必須設計不同的監測方式與危險性評估方法,以便掌握國人的齲齒發生的情況。 輕度的牙周病較沒明顯的症狀,因此常被忽略,但嚴重的牙周病則牙齒周圍的組織被破壞而導致牙齒開始無法承受咀嚼壓力。世界衛生組織之數據指出,全球35–44歲中年人口有15%–20%患有嚴重的牙周病,可能因此而造成牙齒脫落,65–74歲老年人口則有大約30%沒有存留自然齒。台灣在面臨高齡社會的來臨,如何掌握國人的牙周與缺牙狀況以及高齡者咀嚼吞嚥與口腔自我清潔的功能,並有效的介入醫療照護,將關係到國人全身健康與生活品質及國家醫療成本的負擔。 影響口腔健康的危險因子包括不適當的飲食、抽菸、有害的飲酒行為、不良的生活作息、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生活環境背景以及社會決定因素等,而這些因素在不同的口腔疾病(齲齒、牙周病、咬合不正、口腔癌、缺牙、顳顎關節障礙症、吞嚥障礙、咀嚼障礙)與不同的年齡族群(嬰幼兒、學齡兒、青少年、孕婦、檳榔族、糖尿病、高齡者、身障者、失能者等)會有不同的表現。 為研擬建置國人口腔監測機制、訂定口腔健康監測指標,以供未來辦理各生命週期人口群口腔監測調查參考,此企劃案預定達成之目標如下: 一、 國人口腔健康問題現況與變遷之監測調查研究回顧。 二、 各生命週期人口群之口腔健康監測架構與指標建議。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8/4/14 → 12/31/14 |
Keywords
- 口腔健康監測
- 齲齒
- 牙周病
- 咬合不正
- 口腔癌
- 缺牙
- 顳顎關節障礙症
- 吞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