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慢性發炎反應將導致血管的病變,進而形成動脈粥狀硬化。雖然導致血管發炎而形 成動脈粥狀硬化之真正原因仍然未完全清楚,但是在眾多的可能因素之中,細菌感染已 被認為是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在臨床動脈粥狀硬化病人的血液中,發現有相當高 比例個案體內有肺炎披衣菌(Chlamydia pneumonia)存在,而且以電子顯微鏡分析動脈粥 狀硬化之組織發現,在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及內層的血管組織中都有肺炎披衣菌的存在。 披衣菌屬於革蘭氏陰性菌,其大小介於一般細菌和病毒之間,披衣菌無法在活細胞外生 長,在宿主體內會往組織深層生長擴散,造成深層器官的感染與傷害;目前披衣菌被區 分為砂眼披衣菌(C. trachomatis) 、鸚鵡熱披衣菌(C. psittaci)以及肺炎披衣菌(C. pneumoniae)三種,而其致病性及致病嚴重度也因不同亞型菌種而有所不同。在過去的文 獻中曾指出,在被披衣菌感染的血管組織中,有大量的披衣菌之GRoEL 蛋白堆積,它 會在血管壁中加速低密度酯蛋白氧化,趨化巨噬細胞並刺激其吞噬氧化低密度酯蛋白, 促使泡沫細胞生成,在此之後,雖然有學者發表相關文獻說明GroEL 引起動脈粥狀硬化 發生可能的機制,可是其真正的致病機轉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 對血管壁來說,血管內皮扮演著管家的角色,掌管著血管壁結構及功能上的健康; 血管內皮功能失調被認為是血管病變或動脈粥狀硬化的前驅指標。血管內皮細胞會因為 氧化壓力而衰老或因其他生理病理的刺激而加速凋亡,血管內皮前驅細胞則是負責內皮 細胞的更新以及修補。雖然血管內皮前驅細胞被認為具有像幹細胞一樣的增殖能力,但 最近的研究顯示出血管內皮前驅細胞仍易受到壓力或其他發炎因子的調控產生功能上 的變化。既然內皮前驅細胞可能修復血管內皮功能以及在缺血性血管新生方面佔有重要 的地位,而內皮前驅細胞也容易受到週遭的壓力因素而調整細胞的表現,所以探討造成 動脈血管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和血管內皮前驅細胞功能的相關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本 計劃將觀察肺炎披衣菌之GroEL 蛋白對血管內皮前驅細胞分化與功能上之影響。而其 中可能的機轉又如何。另外,過去的研究也發現,屬於第一型穿膜蛋白的第四型類鐸 接受器(TLR4)負責與特定的細胞外抗原,例如:革蘭氏陰性菌之LPS 或是肺炎披衣菌之 GroEL 結合,藉以引發相關的免疫或是發炎反應,所以本實驗也將探討第四型類鐸接受 器在GroEL 蛋白對血管內皮前驅細胞影響中所扮演之角色。 本研究預計以人類血管內皮前驅細胞以及冠狀動脈內皮細胞進行試管內實驗,深入 探討可能的影響及機制,也預計以小鼠與兔之動物實驗為模式,觀察GroEL 蛋白對內 皮前驅細胞在修復血管內皮功能、改善下肢缺血,以及對去內皮手術後發生血管再狹窄 與血管內皮前趨細胞修復功能之影響。期許本實驗能對披衣菌感染引起動脈粥狀硬化之 機轉有進一步的認識。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8/1/11 → 7/31/12 |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