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大約有 10%腦中風病人在中風後3 個月內發生失智症(dementia),另有20% 腦中 風病人在中風後接下來3 年內發生失智症。目前在國內約有200,000 失智症病人,而且 這個數字仍持續增加;失智症並不只是簡單的老化,同時也對健康照護及社會安全體系 造成巨大衝擊。與無失智症病人相比,同時有失智症的病人常伴隨更多的併發症、更高 醫療照護成本及更多的照顧者負擔。 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包括血管性失智症 (vascular dementia,VaD)及血管性輕微認知功能障礙(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VaMCI)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為第二常見的失智症病 因。在急性腦梗塞後的分子機轉,包括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發炎反應 (inflammation)、細胞凋亡(apoptosis)及血管新生(angiogenesis)等已經被廣泛了解, 但對腦中風的晚期效應,特別是晚發性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的分子機轉則尚未清楚。近 期許多研究指出,在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病人的病理檢查中,同時出現阿茲海默症的特 徵如老人斑(senile plaques),即類澱粉蛋白(amyloid),及腦梗塞(infarction)。血管 性認知功能障礙可能的病生理機轉包括在腦白質的小洞性梗塞(lacunal infarction)、慢 性發炎及類澱粉蛋白堆積。然而,缺血性腦損傷、腦血流灌注障礙、發炎反應及類澱粉 蛋白堆積間的交互作用則有待進一步釐清。 在本整合型研究中,吾人(雙和醫院)將與其他子計畫合作,收案病人包括台大醫 院、三軍總醫院、新光醫院、奇美醫院等建立一缺血性腦中風之世代研究(cohort),共 同探討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之危險因子、生物標記(biomarkers)、病生理機轉。本子計 畫將探討類澱粉蛋白堆積在晚發性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的角色,吾人將會利用新的測量 血中類澱粉蛋白濃度方法及腦澱粉蛋白正子攝影(amyloi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腦血流灌注/自主調節功能等研究方法。同時本子計畫也將驗證其 他子計畫的發現,如基因體效應、發炎反應、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相關之生物 標記及血小板功能等。吾人亦將同時探討這些生物標記間的交互作用及對血管性認知功 能障礙發生及預後之影響。主要工作包括: 目的及實驗一(第一及第二年):分析「早發性」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病人組、中風但 無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病人組及無中風之對照組所有可能之危險因子,包括神經影像學 (腦澱粉蛋白正子攝影、磁振攝影,MRI)、腦血流灌注/自主調節及血中澱粉蛋白濃度。 目的及實驗二(第二及第三年):分析「晚發性」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病人組、中風但 無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病人組及無中風之對照組所有可能之危險因子,包括神經影像學 (腦澱粉蛋白正子攝影、磁振攝影,MRI)、腦血流灌注/自主調節及血中澱粉蛋白濃度。 目的及實驗三(第二及第三年):分析本整合型計畫中其他子計畫之成果在「晚發性」、 「早發性」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中風但無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及無中風之對照組織角 色。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8/1/157/31/16

Keywords

  • 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
  • 類澱粉蛋白
  • 血流灌注/自動調節
  • 阿茲海默症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