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背景:思覺失調症為好發於成年早期之重大精神疾病,其一生心臟血管疾病發生率顯著高於一般族群,且為提早於50至60歲間過多死亡之最重要原因。近年心臟醫學研究結果顯示左心室收縮時期之縱向形變異常(impaired longitudinal strain)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早期心臟功能異常表現,且為日後發生心臟衰竭之重要預測因子,然而目前有關思覺失調症患者於罹患心臟血管疾病前之早期心臟功能異常指標,國內外尚無完整之研究。假設:思覺失調症患者因其本身疾病特殊之病理生理機轉、精神症狀影響自我照顧能力、與精神治療藥物之心臟血管毒性,於50歲前發生與動脈粥狀硬化病理機轉相關之免疫、內分泌、以及自律神經系統功能異常風險即顯著高於一般族群,並與左心室收縮時期之縱向形變異常表現有關。研究目的: 1. 思覺失調症患者於其50歲前之急性發作與緩解期間,發生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之左心室收縮時期縱向形變異常特徵為何?2. 思覺失調症患者於其50歲前之急性發作與緩解期間,發生左心室收縮時期縱向形變異常最主要相關之免疫、內分泌、及自律神經系統功能指標為何?方法:我們將由臺北醫學大學三間附屬醫院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收集符合(1)年齡20至50歲間、(2)診斷DSM-IV schizophrenia、(3)接受精神科治療至少半年、(4)無臨床診斷心血管疾病之個案為病例組,並以性別、年齡(±2歲)一對一配對找出無精神與心臟血管疾病診斷之對照組,分別追蹤對照組及病例組個案於急性發作和緩解期間之二維斑點追蹤心臟超音波數據(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以獲得左心室收縮時期縱向形變表現,另以頸動脈超音波評估動脈粥狀硬化程度,心率變異分析儀取得自律神經功能數據,及血液生化實驗室檢驗分析免疫與內分泌功能變化,最後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找出50歲以下之思覺失調症患者其發生左心室收縮期縱向形變異常最主要相關之生理指標。預期效益:本研究預計收案病例組與對照組各200人,預估可以了解50歲以下之思覺失調症患者發生左心室收縮期縱向形變異常之表現特徵,以及此指標和免疫、內分泌、與自律神經系統功能變化之關聯性,以利臨床照護人員早期介入而降低該族群日後過高之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率。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8/1/18 → 7/31/19 |
Keywords
- 思覺失調症
- 左心室收縮時期縱向形變異常
- 動脈粥狀硬化
- 二維斑點追蹤心臟超音波
- 高解析度B模顯像頸動脈超音波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