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包括了動脈硬化血栓形成,動脈硬化瘢塊剝落,或是血管堵塞,組織缺氧。 這項疾病,無庸置疑的屬於現代文明社會中主要死因的前幾位。而其危險因子,則包括高血壓、高血脂、 糖尿病、抽菸、年老、以及家族史。 血管內皮細胞為一單層細胞,包覆在血管的內面。血管內皮細胞扮演著血管管理者的角色,來維 持血管結構以及功能的正常運作。目前一般的觀念是,在完整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成形之前,血 管內皮功能異常的問題便早已形成。以前大家對於脫落血管內皮的替換,或是血管新生時內皮細胞的來 源,多認為是來自於臨近之血管內皮細胞的分裂而來。然而,上述這項觀念在1997 年,T. Asahara 等人 提出血管內皮前驅細胞的觀念後就有所改變。在他們的實驗中,這些源自於骨髓而於周邊血液循環 的血管內皮前驅細胞,會修復脫落的血管內皮,也會參與血管新生的形成,故在維持血管內皮活性, 促進血管壁之健康,以及新生血管功能之維護上,血管內皮前驅細胞所扮演的角色日益獲得重視。 目前在研究的方向上,血管內皮前驅細胞又可被區分為前期,及晚期血管內皮前驅細胞兩種。目前 晚期血管內皮前驅細胞的研究較少,但這類的細胞也較被認為具有潛力,在適度的調控之下,可以 演變成成熟的內皮細胞。 和幹細胞稍不同的一點是,血管內皮前驅細胞較會受到環境的影響,例如氧化壓力,或血糖 等的因素,而改變於周邊血液中循環的血管內皮前驅細胞數量或功能。所以現在被公認為心血管危 險因子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因子,也被認為可能會影響血管內皮前驅細胞的數量或功能。 而周邊血液中之血管內皮前驅細胞的數量,也被證實可做為心血管疾病預後的一項指標。目前從組 織工程學的觀點來看,血管內皮前驅細胞功能及增殖之調控機轉,或是將功能已損壞的血管內皮前 驅細胞再回春,實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高血脂為一項普遍的心血管危險因子,它不僅會促進動脈硬化之形成,也會抑制血管新生 的表現。低密度膽固醇,特別是氧化低密度膽固醇,會對成熟內皮的功能造成損傷,並促進動脈粥狀硬 化的形成。而高密度膽固醇,相反的,可藉由SRBI 受體的作用,或將血管組織膽固醇反送回肝內代謝 的過程,來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高血脂,特別是氧化低密度膽固醇以及高密度膽固醇,對於血 管內皮前驅細胞的數量或功能之影響,以及相關機轉仍有待後續研究。 本實驗旨在探討氧化低密度膽固醇,以及高密度膽固醇,再不同的血清濃度之下,對於晚期 血管內皮前驅細胞之功能,增殖,及血管新生之調控,以及探討和SR-B1 受體, eNOs, 及LOX-1 受 體相關的機轉及訊息傳遞路徑。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8/1/12 → 7/31/13 |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