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功能性連結磁振影像分析具神經源間歇性跛行之腰椎管狹窄症其手術結果的驗證和神經可塑性之相關性

研究計畫: A - 政府部門b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臨床中,退化性脊椎狹窄合併神經壓迫造成下肢疼痛合併神經源間歇性跛行是相當常 見的脊椎疾病,它較好發於高年龄人層,是一種老年病變,顯著地影響中、老年人功 能性活動、生活品質和獨立性。目前對於神經源跛行的肇因一般認為是壓迫到腰薦神 經根或因神經缺氧所致,但其真正的病理機轉仍未明確,而有待進一步去研究,有部 分病人即使手術效果良好,解除了神經壓迫,但對疼痛的解除及日常生活功能上的進 步並不是十分滿意,真正原因仍不清楚。最近六、七年來在高解析度磁振造影技術上 的突破及研究,發現到對於人體的慢性疼痛,人類大腦也會跟著產生神經塑性或稱之 為重組(neuroplasticity or re-organization)。在文獻報告顯示於下背痛病患,其功能性磁 振造影發現到病人大腦的相對部位會產生動態活動性改變。此外,在結構性磁振造影 上對有慢性疼痛患者,更進一步發現大腦的灰質及疼痛傳導關連白質竟然出現了構造 上的改變。這些具革命性且十分重要的發現,指出人類慢性疼痛不僅只是患處知覺的 異常,疼痛是會造成腦部功能及構造上的改變。 到目前為止,關於腰椎狹窄症併神經源跛行與腦部重組關係,於文獻中未曾有過報告。 神經源跛行它是否對大腦有影響目前仍是未知。本計劃中,我們將設計新穎的模擬設 備並利用高解析度磁振技術來檢測大腦的功能及結構的差異,冀望能驗證神經源跛行 病患對大腦功能及結構影響的理論,對如何引起腦神經可塑性提出另一思考方向。 本計劃之初步結果顯示術前術後之腦灰質結構與腦功能有差異。有鑒於此,本計劃研 究目的有三:(1)使用腰椎狹窄症患者的磁振造影來評量狹窄程度並評估舆神經源跛 行的嚴重度及手術結果之間的相關性;(2)利用靜態之功能連接磁振影像評估腰椎狹窄 症併神經源跛行患者術前、術後腦部大腦預設模式網絡(DMN)的動態變化;(3)使用 結構性磁振造影如擴散張量造影來檢測神經源跛行之腰椎管狹窄症患者術前、術後其 大腦白質結構差異和構造變化可逆性否之相關性。本計劃之長遠目標(long-term goal) 將可對神經源跛行的病理機轉能有較深入的了解,以功能性連結磁振影像來分析其手 術結果的驗證和神經可塑性之相關性,此外,對於神經源跛行的手術適應症的考量以 及它可能對大腦功能及構造上的影響將有所助益。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8/1/147/31/16

Keywords

  • 腰椎狹窄症
  • 神經源間歇性跛行
  • 神經可塑性
  • 功能性磁振造影
  • 結構性磁 振造影
  • 功能連接磁振造影
  • 擴散張量造影
  • 以逐體素為基礎的型態計量學
  • 神經源 跛行預後評量表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