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雌激素高度依賴的發炎性疾病,其特點是子宮內膜細胞在 子宮以外的器官異位生長。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在台灣造成女性不孕症最重要的原 因之一。子宮內膜異位症不是癌症,但是子宮內膜異位細胞卻展現高度的細胞增 生、轉移/侵襲與活化 MMP 能力。目前最被大眾接受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生成理 論是月經逆行的 Sampson 理論,而其他的理論包括: 體腔上皮演變(Meyer 理 論)、淋巴管和血管擴散(Halban 的理論)、植入理論及幹細胞理論等,但沒有 一種理論能清楚解釋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致病機轉。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 者的卵巢顆粒細胞其線粒體基因表達率比對照組顯著提高。我們過去的研究顯 示,卵巢顆粒細胞的 glutathione peroxidase活性與對照組(男性不孕)相比顯 著降低。此外,我們先前的研究也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病灶組織比正常子宮內膜表 現出較高的氧化傷害,包括(1)線粒體 DNA(mtDNA)的重組、(2) 8 -羥基脫氧鳥 苷酸( 8-OH -dG)濃度和(3)過氧化脂質含量皆明顯增加。此外,長效型性腺釋 放激素促效劑(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可抑制雌性素產生而被 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我們的初步結果也證實 GnRHa 能調升 Bax 基因並 調降 Bcl-2 及 Mcl-1 基因表現而導致內膜異位組織的凋亡。線粒體不僅能調控細 胞週期和細胞增生,也在固醇類激素合成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直至目前為止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機轉和線粒體所扮演的角色仍然知之甚少。因此,我們研擬此 三年計畫,希望能達到下列預期的目標及結果,藉此能了解內膜異位症的致病原 因並能發現治療的新方向。 1) 結合功能基因體學、微小 RNA 和蛋白質體學研究線粒體在子宮內膜異位症下 的基因表達模式、拷貝數和信號轉導。 2) 用長效型 GnRHa 治療內膜異位症前後,觀察(1) ATP 合成、(2)抗氧化酵素活性、 (3)氧消耗速率(OCR)及(4)MDA 產生等粒線體功能的改變 3) 比較長效型 GnRH 促效劑及拮抗劑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細胞凋亡和細胞增生療 效的影響。 4) 以轉譯醫學為出發點,整合粒線體研究與臨床懷孕之相關性,建立數據管理 及治療流程,確認 GnRHa 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作用機轉。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8/1/15 → 7/31/16 |
Keywords
- 子宮內膜異位症
-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
- 不孕症
- 線粒體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