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甘藷抗發炎成份調節血糖功效評估及分子機轉研究(3/3)

研究計畫: A - 政府部門b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甘藷 (Ipomoea batatas L.) 為旋花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種類繁多,是亞洲(包括台灣) 與非洲國家重要之雜糧作物。甘藷萃取物含有一種特殊的糖蛋白,餵食STZ誘發及基因突變的糖尿病鼠之後,可有效降低血液胰島素濃度,而甘藷應用於臨床人體研究方面,則發現甘藷可有效降低血漿胰島素或血糖、總膽固醇及LDL膽固醇濃度。因此本計畫之標的甘藷-「白甘藷西蒙一號」(white-skinned sweet potato Simon No. 1 or Simon sweet potato),最早由中南美洲的印地安人把它當作祕藥使用,多為民間的宣稱的保健效果缺乏科學驗證。從公衛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糖尿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三個最常發生的慢性疾病,而根據2006年衛生署國健局資料分析,目前台灣糖尿病的盛行率約 8%,相當全台接近185 萬位糖尿病人,佔我國健保費支出前五名,亦為十大死因第四名。高血糖所導致的活性自由基及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被認為是誘發發炎反應以及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抗性有關。我們初步實驗發現,無論是白甘藷塊根或莖、葉部分都具有抑制AGEs所誘發之發炎反應的能力,顯示白甘藷全植株都具有開發潛能,此外我們亦發現高濃度白甘藷葉多酚類化合物可以抑制腸癌細胞Caco-2的生長及脂肪細胞3T3-L1細胞的分化,因此本研究將結合研究團隊成員專業於抗發炎、調節脂質代謝、血糖調節與糖尿病專科醫師及臨床營養師的專長領域,對於白甘藷西蒙一號的葉部與塊根進行研究,並以台灣常食用之台農66號甘藷葉與台農57號白甘藷塊根為對照,進行調節血糖保健功能開發及胰島素抗性機制研究。我們第一年以細胞學模式探討白甘薯萃取物是否能改善胰島素阻抗,並利用Q-PCR、西方墨點法及二維蛋白質體學探討其可能之分子機轉及有效成分之分離及指紋圖譜之建立,第二年以糖尿病小鼠模式確認保健素材功效成份及安全性後,再以「健康食品之調節血糖功能評估方法」,評估白甘藷地上部(葉/梗)及地下部(塊根)是否有調節血糖代謝功能效果,期望於第三年推廣至人體實驗,以實證醫學評估與確認白甘藷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體內血糖代謝、脂質代謝、氧化壓力及發炎因子之調節作用,以作為未來開發調節血糖保健食品之重要依據。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8/1/147/31/15

Keywords

  • 白甘藷
  • 抗發炎
  • 血糖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