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本計畫探究士紳群體之分化對於公民身分觀念在晚清民初的繼受過程之影響。晚清民初的中 國社會首度繼受西方社會關於公民身分的概念,其中,士紳群體則是此過程的主要承載者。然而,從 1890-1920 年代的幾十年間卻經歷「紳權興衰」的變化—由「興紳權以興民權」到「打擊土豪劣紳以 保障人民」。士紳群體面對社會轉型、公民身分概念的逐漸繼受,這者之間的關係並不僅是歷史上的 巧合,毋寧是一個值得探究的社會學問題。一方面,士紳群體經歷內部分化,其中的次類型—鄉紳、 商紳、軍紳—展現出不同的社會角色,以取代傳統士紳在公民身分觀念繼受過程的角色。另一方面, 士紳群體雖因分裂而逐漸淡出歷史舞台,卻扮演了「前公民」關鍵初始作用。隨之而來的,是公民形 象尚未完善的「準公民」群體(例如:青年、學生、婦女),與公民形象逐漸鮮明的「新公民」群體 (例如:自由職業、現代專業、知識份子)的向度。本研究計畫將借鏡當代公民身分研究者E. F Isin 與文化社會學家J. C. Alexander 的研究取徑,以「社會展演」為關鍵概念、「文化語用學」為分析架構, 重新梳理觀念史與制度史研究的既有成果,進而分析士紳群體之分化(與其中三種次類型之間的動態 關係)如何促成公民身分觀念在晚清民初的首度繼受與建構。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8/1/18 → 9/1/19 |
Keywords
- 士紳
- 紳權
- 公民身分
- 社會展演
- 文化語用學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