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極症躁期至緩解期之發炎反射變化與精神藥物的關連性(2/2)

研究計畫: A - 政府部門b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背景:雙極症(bipolar disorder)患者易罹心血管疾病之可能危險因素包含發炎反應系統(inflammatory response system)活化以及低心率變異性(reduce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反應的自律神經功能障礙。發炎反射(inflammatory reflex)涵蓋自律神經系統與發炎反應系統互相平衡,因此發炎反射的功能失調(dysfunctional inflammatory reflex)已知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機轉。國內外已多有實證支持雙極症伴隨病理生理反應(pathophysiology)有發炎活化(inflammatory activiation)以及心率變異性改變,尤其本研究團隊的先前發現,急性躁期與鬱期的免疫反應會不同於緩解期;加諸於抗精神病劑、抗膽鹼藥物與情緒穩定劑也有可能影響心率變異性。因此假設發炎反射也會變化,然而國內外均未有針對雙極症的發炎反射進行研究的報告。 目的:發炎反射(inflammatory reflex)可透過檢測血中的發炎因子與自律神經功能的心率變異性(HRV)兩者的關聯性加以評估。由於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c disorder)患者的HRV以及發炎反應也類似雙極症的現象,因此本研究嘗試將雙極症患者與思覺失調症和健康之正常對照組加以比較。探討(1)雙極症患者從急性躁期、部分緩解期以及完全緩解期,其發炎反射的機制中自律神經系統與發炎反應系統 (尤其與淋巴球與單核球相關)之特殊的關聯性(2)探討精神病理本身、抗精神病劑、抗膽鹼藥與情緒穩定劑對於發炎反射之影響。 方法:選擇符合DSM-IV雙極症急性躁期患者,年紀介於18~45歲,身體健康且無合併其他第一軸精神疾病之個案,於急性躁期( YMRS>20& HDRS-17<7) 、部分緩解期(或出院前)以及完全緩解期,均收集其靜脈血液並進行心率變異性頻譜分析。再以性別與年紀(±2歲)為對照條件,選擇身體健康之急性思覺失調症患者為比較組,於急性期、出院前(初緩解期)以及門診追蹤穩定2個月以上,再收集靜脈血液並進行心率變異性頻譜分析。所有病患若服用抗精神病劑藥物,主要以 muscarinic affinity (MA)區分兩組為「 High MA(HMA)服用risperdone」與「Low MA( LMA),服用olanzapine」為主。再另以性別與年紀(±2歲)配對之健康對照組進行抽血與HRV量測。臨床資料另以Taylor’s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收集生理活動量,換算平均每週之運動代謝量(metabolic equivalent minutes per week)。免疫分析 interleukin (IL)-1, IL-2, IL-6, TNF-, IL-1 receptor antagonist (IL-1Ra), soluble IL-2 receptor (sIL-2R), sIL-6R, TNF-R1,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將以ELISA組具進行分析。統計方法: 個案之體重、身高、血壓、藥物服用以及HRV變項與發炎因子將進行統計分析並將服用藥物分為HMA與LMA兩組、使用鋰鹽以及valproate 亦分組進行分析。 可能遇到的困難:藥物影響常用之抗膽鹼藥物、苯二氮平會影像結果將使用同一種藥物,研究個案將排除症狀轉變為鬱期或混合期會影響HRV與發炎因子,也將排除於本研究中。 預期結果:經檢定力分析本研究三年間,將收集100位以上之雙極症研究個案,以達獲致顯著結果。結果將判定是否雙極症患者發炎反射有異於常人,且其失調與情緒精神症狀變化的關連性;此外,精神治療藥物是否影響此變化以致於增加心血管病之危險度。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8/1/1610/31/17

Keywords

  • 雙極症躁期
  • 發炎反射
  • 心率變異性
  • 發炎
  • 心血管疾患
  • 情緒穩定劑
  • 抗精神病劑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