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腦科學與語言文化來探討體感覺神經迴路的差異-從腦科學與語言文化來探討體感覺神經迴路的差異(1/2)

研究計畫: A - 政府部門b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在華文社會中痠痛(sng-pain)常被用來描述疼痛(pain),其中sng 是台語發音sә-ng 的羅馬拼音,我們已將它納入英文字來描述『痠』。臨床上,雖然『痠』是許多慢性疼痛病人的主要抱怨,並且大大地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現代醫學卻是幾乎忽略『痠』對病人影響的嚴重性,『痠』往往被當成一種不重要的疼痛來處理。因此,我們大膽提出一個新的假說:『痠』與『痛』是兩種不同的體感覺神經功能,生物學上俱有不同的影響力。我們初步的研究已證實這個假說,確認痠與痛的確是下背痛的兩種不同症狀。而且,第三型酸敏性離子通道 (ASIC3)可能就是體感覺神系統中,傳導痠覺的受體分子之一。然而,目前幾乎沒有研究方法與理論,可用來研究痠覺。本研究計劃的目的,就是組成一個跨領域的研究團隊,來發展新的研究方法可用來探索,『痠』與『痛』的信息是如何在大腦神經系統裡傳遞、處理、並解碼,以及如何以語言形式表現。特別是,文化、語言、與認知如何影響『痠』與『通』在個體間的表現。以長期的研究來規劃,我們希望建立國際合作並推動跨國的『痠』『痛』研究。藉此,我們得以在不同語言與文化背景的族群中,解讀人們的『痠』,並發展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痠覺臉部辨識系統,以供臨床醫學使用。這將會是個長達十年期的研究計劃,我們長遠的目標是解碼大腦的痠覺神經網路。我們並且懷著雄心壯志,領到著個新的研究方向,讓台灣成為痠覺研究的世界中心。我們已站在研究的最前線,準備迎接全新的挑戰,重新檢視過去我們所學的、所認知的、以及所誤解的『疼痛』。我們將提出三個明確研究目標,並組成五個研究團隊來執行個別子計劃,以完成本研究計劃的目的: 研究目標一:尋找人類大腦中『痠』的矩陣 研究目標二:定位出小鼠大腦中掌管『痠』與『痛』的神經迴路 研究目標三:開發研究『痠』與『痛』的新技術、方法、與模式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6/1/195/31/20

Keywords

  • 酸敏性離子通道
  • 語言學
  • 機器學習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