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核醫影像分析模式研究廣東住血線蟲感染Blimp1基因轉殖及剔除小鼠後腦部的免疫病理變化

研究計畫: A - 政府部門b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廣東住血線蟲(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會導致人類的嗜酸性細胞腦膜炎或腦膜腦炎,也是台灣 地區重要的局部寄生蟲。雖然已經有不少有關各種發炎介質參與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的研究,但是這些 因子影響嗜酸性細胞腦膜炎或腦膜腦炎的發病機制和影響病理生理方面的免疫調控仍然不是很清 楚。我們先前的結果顯示小膠質細胞和嗜酸性球趨化因子Ym1 可能在檢測廣東住血線蟲誘導發炎的 18F-FDG / PET 成像評估模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18F-FDG / PET 成像檢測的特色是可提供小鼠腦中免 疫病理變化的區域定位以及定量評估。在本計畫中,我們將應用這種放射醫學影像模型調查特定大腦 區域在廣東住血線蟲感染期間的免疫反應,並且分析各種免疫細胞亞群的分化與小鼠腦部發炎病理之 間的免疫調節關係。 另一方面,我們的共同主持人先前已成功建立 T 細胞特異性的Blimp-1 轉基因(transgenic)和基 因剔除(conditional knockout)NOD 小鼠,分別造成過量產生或消除體內的Th1 和Th17 細胞。因此, 我們想應用這些特定Tg 或CKO 小鼠引起的Th1 / Th17 失衡,來探討是否藉由重新平衡T 細胞亞群集 可改善感染所導致腦部發炎的病理變化,並試著闡明由廣東住血線蟲感染引起的嗜酸性細胞腦膜炎或 腦膜腦炎的發病機制。在此我們假設嗜酸性細胞腦膜炎或腦膜腦炎小鼠所誘發於不同腦部區域的發炎 和病理反應可以藉由18F-FDG PET / CT 成像模型來定位及有效評估。此外由廣東住血線蟲感染所誘發 的CNS 病理變化在Th1 和Th17 細胞缺失的Blimp-1 基因轉殖小鼠中會更加嚴重。相反的,藉由感染 引起的Th2 細胞和Th1 / Th17 亞群之間的重新平衡,Blimp1 CKO 小鼠誘發的病變將會得到減緩。本 計畫的長期目標是研究免疫T 細胞在CNS 中的作用,以及與腦部發炎性疾病如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的 發病機制是否有關。並藉此嘗試可能的免疫干預。本計畫的成功將有助於開發由廣東住血線蟲感染引 起的嗜酸粒細胞性腦膜炎或自體免疫性腦脊髓炎的免疫治療策略,並為將來有關中樞神經系統發炎性 疾病的轉錄醫學提供可靠的科學理論基礎。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8/1/177/31/18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