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廣東住血線蟲(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是遠東、東南亞和太平洋群島造成人類嗜伊紅性腦 膜炎或腦膜腦炎的主因之一。其幼蟲感染宿主後會移行至腦中誘使嗜酸性白血球浸潤中樞神經系統 (CNS),導致感染部位嚴重的組織損傷。廣東住血線蟲感染宿主後,以嗜酸性白血球為主的免疫細 胞分泌不同程度的發炎因子藉此調控腦組織的病變程度。然而這些發炎相關的介質表現,如何影響其 致病性和腦部病理變化的機制卻仍然不清楚。目前關於廣東住血線蟲症的病理研究大多是間接的切片 染色或形態學上的觀察,缺乏直接地活體動物影像評估。利用18F-FDG正子斷層掃描,可即時觀察患 者的生理變化並及早偵測出病變位置。廣東住血線蟲感染後導致大量嗜酸性細胞迅速被招募到腦的發 炎區域,並快速活化使其能量吸收增強的特點,使得18F-FDG/ PET影像應用於此疾病的病理變化檢測 具有可行性。本研究計畫假設廣東住血線蟲感染後引起小膠質細胞活化,誘發嗜酸性球分泌不同的發 炎因子,繼而調控宿主腦部不同區域的病理變化。希望藉由18F-FDG PET/CT的活體動物造影模式能清 楚評估這些發炎因子與腦部病變的關係。 本計畫預計執行期間為三年。第一年將先建立一個18F-FDG PET/CT的活體動物影像評估模式, 用於檢測廣東住血線蟲症宿主腦部發炎病理損傷的變化,並配合組織病理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方法,探 討特定發炎因子與核醫影像數值的關係。第二年預計以廣東住血線蟲分別感染BALB/ c和C57BL/ 6小 鼠,藉由比較不同罹病程度所引起的腦部損傷,來進一步驗證18F-FDG / PET影像評估模式適用於檢測 廣東住血線蟲症的可行性。我們希望能夠同時分析不同腦部區域的發炎因子表現,探討其對宿主腦部 病變的影響。在第三年,我們將應用18F-FDG / PET影像評估模型,評估Albendazole治療對感染廣東住 血線蟲小鼠腦內病變的效果,同時為了確定小鼠治療時腦中的病理變化,組織病理學和分子生物學的 分析也將作為評估指標。本計畫將與長庚大學及核能研究所合作,開發一個結合寄生蟲學和核醫學的 跨學門研究方向。本計劃的完成將有助於開發廣東住血線蟲症的核醫影像分析模型,未來可應用於這 一重要的人畜共通寄生蟲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監測。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8/1/16 → 7/31/17 |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