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為常見的肝功能障礙之一,其發病率在國內一直有顯著增加的趨勢。已知NAFLD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有關,並且NAFLD與第二型糖尿病也有著很大的關連,就目前已知的代謝途徑,糖尿病會加速NAFLD的進展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並有不同程度的肝纖維化。雖然NAFLD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釐清,但已知與脂質積累及代謝障礙有關。 Klf10轉錄因子已知為一抑癌基因,其表現量與臨床肝及胰臟癌化的階段呈負相關,並且Klf10蛋白的表達也與生物鐘、脂類和碳水化合物代謝的調節有關,而Klf10缺陷小鼠也呈現相似於第二型糖尿病之高胰島素血症等綜合徵狀,然而,其間Klf10的調控機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及第二型糖尿病尚未明定。經由一連串的分析,我們初步已確認有幾個激酶會結合及磷酸化Klf10蛋白,其中之一為扮演細胞能量感受器角色的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此外,以ChIP-on-chip搜尋轉錄因子Klf10所調控的基因,其中固醇調節結合蛋白-1(SREBP-1)為Klf10調控基因之一。幾項研究已經闡明,脂肪合成的促進與NAFLD發生有關,而AMPK和SREBP-1恰是肝臟脂質代謝的關鍵調節者;此外,有研究亦指出,胰島素通過IRS-1信號的傳遞導致活化SREBP-1,此結果致使肝細胞合成脂肪酸增加,而AMPK在期間則扮演負向調節胰島素活化SREBP-1的作用,雖已知SREBP-1活性在正常下會受到AMPK的調控,但其機制是尚屬未知的。如今發現AMPK與Klf10蛋白間的結合,可預見受AMPK磷酸化後的Klf10蛋白,可能影響對下游基因的調控,例如SREBP-1。 根據我們初步的結果,顯示Klf10扮演AMPK和SREBP-1之間的未知聯繫者,且參與脂質恆定。因此,全面探討AMPK/Klf10的結合特性,及AMPK-Klf10-SREBP1訊息傳遞對脂質代謝的生理和病理影響是有必須的。而釐清導致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的特異性基因或網絡的變化,並且考量NAFLD在臨床組織收集的倫理限制上,相關動物模型在開發新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也具有其臨床價值。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8/1/15 → 7/31/16 |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