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備幼童風險暴露參數及驗證工作專案計畫

研究計畫: A - 政府部門f - 其他(政府部門資助)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土壤、灰塵中的有害物質會經由吸入、攝入及皮膚接觸進入人體並造成有害的健康效應。由於幼兒生理及心理的因素,不但較易暴露到污染土壤且其耐受力也較成人低。過去的計畫已成功地建立了0~6歲年幼幼童本土化的土壤、灰塵的攝入量及部分與皮膚接觸相關的暴露參數。以本計畫調查之平均攝食土壤速率及綜合情境下的土壤對皮膚之吸附係數替代土基會SGM系統參數資料庫的參數時,經食入土壤及皮膚吸收暴露途徑的風險會分別降低約20倍,即土壤攝入量為一重要影響參數,根據SHEDS model的敏感度分析結果顯示,土壤附著因子、皮膚-土壤/表面接觸率、手到口接觸頻率及手放入口中表面積比為預測土壤攝入量的重要變項。本計畫45個土壤樣本中,pH值(4.36-8.64)、有機碳含量(0.02-5.56%)及質地等級涵蓋範圍大(黏土、黏質壤土、壤土、坋質黏壤土及砂質壤土),在體外消化系統法簡化生物可及性萃取法中八種元素SBET之平均生物可及性分別為砷:25.9%,鎘:46.3%,鉻:5.5%,銅:45.0%,汞:22.0%,鎳:11.2%,鉛:42.3%,鋅:25.3%。SBET除了與重金屬全量有關外,亦與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分配相態及基本特性有關,因此複迴歸統計結果顯示,土壤pH值、有機質、氧化鐵、粘粒是影響SBET的主要因子。以美國環保署為例,經由生物可及性及生物有效性實驗結果進行相關評估,可有效降低污染場址的清除費用至原來的60%,節省數十億美金。本計畫結果亦顯示若考慮生物可及性時可避免風險的高估。此外由於鎘其生物可及性最高,且主要集中在較易溶解的相態,毒性強且具確定致癌性,而臺灣地區鎘污染面積廣、背景值偏高、易存在鎘米等問題,故暴露風險較高,因此建議未來可針對鎘擴大辦理生物可及性相關之土壤調查與動物試驗,以符合臺灣的特殊需求。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5/19/1511/18/16

Keywords

  • 本土化暴露參數
  • 生物可及性
  • 隨機人類暴露及劑量模擬模式
  • 生理萃取試驗法
  • 簡化生物可及性萃取法
  • 序列萃取法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