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保特殊材料納入部分給付之評估模式研究

研究計畫: A - 政府部門c - 衛生福利部暨其附屬機構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我國全民健康保險自民國八十四年實施以來,大幅減輕我國民眾對於醫療照護需求的經濟負擔。依研究顯示,全民健保的實施對延長我國人口平均壽命及降低健康差異有實質上之成效。惟健保之給付範圍在資源有限之情形下,僅能選擇部分藥品及醫療衛材為全額給付。但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爲改善或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國內醫療服務機構持續引進新藥品、新技術以及新醫療器材,在我國健保資源有限情形下,對此等新品或新技術無法立即完全納入健保給付。此時若由被保險人負擔部分費用,就可以在健保有限的保費收入下,也提供被保險人使用新藥或新技術的機會,增加民眾就醫之選擇。是以,我國健保自開辦以來,陸續將義肢、人工心律調節器、塗藥血管支架、陶瓷人工髖關節、特殊功能人工水晶體,以及金屬對金屬介面人工髖關節等共計六項特材納入部分給付(差額負擔),以期減輕民眾對使用新藥、新科技經濟上之負擔。然社會各界對於部分給付制度之標準、流程之適當性迭有爭議,特提出本計畫就現行特材部分給付實施模式進行檢討並提出我國差額負擔之評估模式。本計畫將以 J. Kemm and A. Close 所提出的發展模型(developmental model)為基本架構,從差額負擔制度實施過程、影響及結果面切入,依兩階段進行研究:(一) 文獻資料蒐集與調查;(二) 焦點團體與專家研討會議,藉此蒐集各國差額負擔制度相關資料與探討我國實施特材部分給付(差額負擔)之影響因素,從而建構我國健保特材納入部分給付之準則、流程等評估模式,使我國之差額負擔制度更為完整健全,讓被保險人於就醫享有更多選擇權利的同時,更減輕其經濟上之負擔。爲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計畫擬利用文獻分析(Documentary Analysis)與統合分析(Meta-Analysis) 、頻率分布(frequency distribution)、德菲法(Delphi Method)等方法,整合現有國內外就差額負擔之相關研究資料,統合整理各國差額負擔制度實施內容在結構面、過程面及結果面之差異。並從評估我國之環境,建構符合我國現實情況之差額負擔準則與流程等評估模式。 關鍵詞:差額負擔、文獻分析法、統合分析法、頻率分布、德菲法、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1/1/1110/31/11

Keywords

  • 差額負擔
  • 文獻分析法
  • 統合分析法
  • 頻率分布
  • 德菲法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