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乳癌是台灣最為盛行之婦女癌症之一。在台灣族群中,乳癌也有相異於西方國家之獨有特性,即 35 歲年輕婦女之發生率與惡性程度遠較西方人種來得高出許多。2013 年,於St. Gallen 舉辦之第13 屆國際乳癌研討會,各國專家學者達成對早期乳癌診斷與治療最新共識並發表於Annals of Oncology。共識中提出,區辨乳癌五種亞型之基因指標依據,同時也針對各種亞型建議其輔助治療 的方式以及其預後表現。雖然此套指引為臨床乳癌治療之重要依據,但基因篩檢之高昂費用、時間 與技術支援卻局限其在臨床上之應用。發展一套以臨床磁振造影技術之分析平台,協助快速判別乳 癌亞型、預測乳癌基因表現,將能為病患在疾病診斷、治療計畫與持續追蹤上帶來莫大助益。 近年來,”放射基因圖譜學(或稱影像基因圖譜學,Radiogenomics)”成為在癌症研究上之新興領 域。透過觀察影像表徵與腫瘤基因表現之關聯性,探討基因造影(Imaging genotype)的可能性。過 去已有不少重要文獻指出,腦部惡性腫瘤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與肺癌腫瘤之基因表現或調 控,可以臨床第一線造影工具,磁振造影或電腦斷層掃描來觀察。雖然目前在乳癌上之應用仍相當 有限,但透過技術平台發展與建立、群體分析與影像基因結合研究,相信亦能得到極具臨床應用之 結果。在本計畫中,我們假設,透過磁振多重影像技術(multi-modality)與多重影像指標(multi-feature) 分析,將有機會找出影像表徵與乳癌數種重要基因群,包含:腫瘤增生(proliferation)、侵犯性 (invasion)、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與雌激素(estrogen),之關聯性,進而透過磁振影像 預測相關基因表現。此兩年型計畫,主要之研究目標為: 目標一:於計畫初期,以國際癌症影像與基因資料庫(TCGA/TCIA),建置多重影像指標分析平台。 用以區辨乳癌之不同分子亞型。 目標二:在完成磁振造影參數最佳化後,於計畫開展第三到四個月,收集台灣乳癌患者之多重磁振 影像以及腫瘤組織檢體進行RNA 微陣列分析。用以探討影像表徵與基因型的關聯性。 目標三:建立影像指標為基準之腫瘤復發分數(recurrence score),並比較與透過21 個基因表現所建 立之復發分數相關性。用以觀察影像預測腫瘤復發之可行性。 目標四:從腫瘤影像表徵與基因表現兩個面向,探討腫瘤異質性(heterogeneity)。其結果將能作為腫 瘤治療分針之依據。 在計畫初期之資料庫分析階段,將使用國際癌症影像與基因資料庫(TCGA/TCIA)病患資料,以 建置分析平台,進行乳癌影像病兆偵測、多重影像特徵分析,包含影像強度(intensity-based)、形態 學(geometry-based)與結構分析(textural analysis)等55 個影像表徵的參數,並應用於亞型分類。 另一方面,將於此兩年期計畫期間於北醫附醫收集約200 位乳癌病患的資料,包含磁振影像、病理 報告、腫瘤組織檢體(因計畫經費有限,每年僅30 例、兩年共計60 例檢體進行RNA 微陣列分析), 探討台灣族群之乳癌表現。此兩年期計畫預計產出,包含:影像分析技術平台以供鑑別乳癌亞型、 解析影像表徵與乳癌基因表現關係、發表1 至2 篇SCI 期刊論文、相關人員訓練,藉以促進磁振影 像定量分析技術於乳癌臨床診斷與治療之應用。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8/1/16 → 10/31/17 |
Keywords
- 乳癌
- 放射基因圖譜學
- 影像組學
- 分子亞型
- 復發分數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