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鮮、沿岸與河流環境中的塑膠汙染

  • Walther, Bruno Andreas (PI)

研究計畫: A - 政府部門b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大型塑膠(macroplastic)與塑膠微粒(microplastic)汙染是一個迅速惡化的環境問題,它危及海洋生態系 統,影響旅遊業;並極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大眾應特別關注塑膠汙染的原因有二:一、台 灣海岸線塑膠汙染的嚴重程度已經達到災難等級,會對旅遊業造成負面影響;二、台灣民眾嗜食海鮮, 海鮮類食品占台灣民眾日常飲食的比例相當地高,而這可能導致我們攝取塑膠微粒,或暴露在藉由環 境而進入食物鏈的有毒化學物質之下。 2016 年我與台灣大學的研究團隊首次發表台灣北海岸砂質海灘塑膠微粒汙染的研究。在本計畫中,我 打算延伸塑膠污染的研究至台灣的主要河川以及台灣民眾經常食用的海鮮。另外,我將分析並發表關 於台灣沿海大型塑膠污染的數據統計。統計資料來自中華民國社團法人荒野保護協會。自2004 年以 來,荒野保護協會實施了355 次台灣海岸清潔活動;這期間,協會蒐集並匯編了關於大型塑膠污染的 數量和類型的長期數據集(cleanocean.sow.org.tw)。 在第一年,我打算偵測國人常吃的海鮮內是否有塑膠微粒存在。我將使用生海鮮以及海鮮熟食進行分 析,並以傅式全反射紅外線光譜(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Fourie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TR-FTIR) 鑑定海鮮組織以外的殘留物。此外,我將繪製荒野協會進行清潔活動的地點,而後運用多變量分析與 機器學習技法,將大型塑膠垃圾量與各種獨立變項,例如到最近城市的距離、到最近河的距離,或是 海灘的類型等做連結。 第二年,我計畫調查台灣五大河流的塑膠汙染情形。從河口以約10 公里的間 隔,沿著其支流向上游移動採樣大型塑膠和塑料微粒污染物。大型塑膠將使用標準程序進行採樣,塑 膠微粒則將從沉積物和流水中採樣。所採樣的塑膠微粒亦會以傅式全反射紅外線光譜鑑定性質。 本研究將是首次探討國人食用的海鮮中,所潛在塑膠微粒汙染的危機。同時,也是首次發表關於台灣 河流大型塑膠與塑膠微粒汙染的情形。本計畫的研究結果將對公眾關注的議題,包括食品安全、海岸 旅遊,環境可續性、材料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期望藉此加強學界,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互動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8/1/177/31/18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