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廣東住血線蟲(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是台灣重要的寄生蟲,會導致人類的嗜酸性細胞腦膜炎或腦膜腦炎,但是影響嗜酸性細胞腦膜炎或腦膜腦炎的發病機制和影響病理方面的免疫調控仍然不是很清楚。我們先前的結果顯示小膠質細胞和嗜酸性球趨化因子Ym1可能在檢測廣東住血線蟲誘導發炎的18F-FDG / PET成像評估模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轉錄因子B淋巴細胞誘導成熟蛋白1(Blimp-1)對於T效應細胞分化是重要的。IFN誘導Blimp-1表現和Tr1細胞的擴增,繼而產生IL-10和IFN-γ限制保護性體液免疫反應並導致寄生蟲增加。廣東住血線蟲感染是否也會通過Blimp-1相似機制調節宿主大腦的免疫病理變化是我們想要在此研究中探索的主題。我們推測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的T細胞特異性的Blimp-1轉基因(Tg)和基因剔除(CKO)NOD小鼠腦部各個區域的發炎病理反應可能受Blimp-1途徑的調控,導致發病機制與T細胞亞群的分佈不同。另一方面,我們想應用這些特定Tg或CKO小鼠引起的Th1 / Th17失衡,來探討是否藉由重新平衡T細胞亞群集可改善感染所導致腦部發炎的病理。本計畫預計執行三年,第一年我們將應用Blimp-1基因轉殖小鼠配合放射醫學影像模型調查在廣東住血線蟲感染期間Blimp-1影響小鼠腦部發炎病理的免疫調節機制。第二年將進一步以Blimp1 CKO小鼠驗證Blimp-1調節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的腦部T 細胞分化與誘發的免疫病理變化。最後藉由探討感染引起的Th2細胞和Tr1/Th1/Th17亞群之間的重新平衡嘗試可能的免疫干預治療。本計畫的成功將有助於開發由廣東住血線蟲感染引起的嗜酸粒細胞性腦膜炎或自體免疫性腦脊髓炎的免疫治療策略,並為將來有關中樞神經系統發炎性疾病的轉錄醫學提供可靠的科學理論基礎。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8/1/18 → 7/1/19 |
Keywords
- 廣東住血線蟲
- B淋巴細胞誘導成熟轉錄因子1
- 18F-FDG / PET成像模型
- Blimp-1轉基因和基因剔除NOD小鼠
- 腦部免疫病理
- T細胞亞群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