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十字韌帶重建中,脛骨隧道的移植物受力和移植物所受的壓力

研究計畫: A - 政府部門b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在後十字韌帶重建中,脛骨隧道的移植物受力 和移植物所受的壓力 後十字韌帶是膝關節穩定的基礎, 也是防止脛骨往後位移最重要的韌帶. 在台灣 後十字韌帶的受傷並不少見, 尤其是機車車禍高速撞擊之後. 當後十字韌帶斷裂所引 起膝關節往後方向的極不穩定時, 通常需要手術重建, 以維持膝關節的功能, 並防止 將來的退化性關節炎. 目前以手術來重建後十字韌帶, 可以使用的移植物包括異體或自體移植物. 但在 台灣因為異體移植物來源的限制,大部分骨科醫師還是選擇使用自體移植物。在傳統 的脛骨隧道法中, 自體移植物較常被使用的,包括臏骨肌腱、膕肌腱(Hamstring Tendon), 另外股四頭肌肌腱也被使用。以這三種自體移植物來重建後十字韌帶,各有其優缺點. 而由於合併症較少的關係, 目前有愈來愈多醫師,使用膕肌腱(Hamstring Tendon)來重建 後十字韌帶. 手術重建後十字韌帶時,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是在脛骨端及股骨端製作隧道, 我們 稱為脛骨隧道及股骨隧道, 當完成隧道的製作之後, 再把移植物植入隧道之中, 固定起 來. 在此時, 移植物經過二個轉彎, 我們稱為脛骨轉彎與股骨轉彎. 此二轉彎不僅帶來 手術的難度, 也會影響到移植物的癒合和表現. 脛骨的轉彎(Tibial turn or Killer turn)的概念, 是先由Dr. Marc Friedman 在美國骨科 醫學會(AAOS)的Instructional course lecture 提出. 此一轉彎理論上會造成移植物受力 增加, 或是直接的磨損. 其後Dr. Berg 雖提出脛骨鑲嵌法(Tibial inlay method)試圖取代 脛骨隧道法(Tibial tunnel method), 但因脛骨鑲嵌法有其缺點及其限制, 因此脛骨隧道 法目前仍是主流. 針對脛骨隧道的製作方法, 在coronal plane (AP view)有內側或外側的方式製作. 而在saggital plane (Lateral view) 上則有常用的40 度, 50 度或60 度的方式製作. 臨床醫 師會根據個人不同的看法, 或是手術上實際的狀況, 來決定不同的脛骨隧道. 這些不同 角度或方向的脛骨隧道中, 目前尚無研究可以確立優劣. PCL 的重建, 其移植物受力(相較於ACL 重建而言)更加重要. 因為我們希望後十字 韌帶重建的病人可以早期復健, 復健所帶來的反覆的力道, 必須由術後的膝關節和植 入物承受. 也就是在肌腱至骨癒合(tendon-to-bone healing)之前, 我們骨科醫師希望移 植物受力愈少愈好. PCL 的重建在另一方面, 脛骨隧道的轉彎處(ACL 重建中, 並無大 的轉彎) 對移植物的影響, 也更加重要, 我們骨科醫師同時也希望移植物在轉彎交接 處的磨損,壓力應愈少愈好. 在目前國內外有關後十字韌帶重建的生物力學研究中, 並無學者針對不同脛骨隧 道的移植物受力的比較, 也無學者直接從脛骨轉彎處的”壓力”的方向來研究. 這將會 是對針對後十字韌帶重建中的脛骨隧道, 最完整生物力學研究! 本研究也預期可以提 供骨科醫師, 對其後十字韌帶重建方式和術後復健方式的選擇的參考!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8/1/107/31/11

Keywords

  • 膝關節
  • 後十字韌帶
  • 生物力學
  • 比較研究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