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兒童睡眠時間過短已被視為兒童健康的不良危險因子,如:肥胖,確認兒童睡 眠不足的預測因子,將有助於發展措施,以改變健康危險行為而達到預防學齡前兒 童肥胖的目的。學齡前期是健康習慣養成的階段,所以是促進健康行為的關鍵時 期,學校是促進兒童健康習慣最適合的場所,而家庭則是幫助兒童健康行為社會化 的單位,家庭中集體養成相似的健康習慣。家庭並且是兒童社會與環境脈絡中的主 要成分,故父母親對於兒童健康行為的影響甚鉅。此外,父母協助兒童社會化的效 能,將會影響兒童建立、訓練及增進其健康行為,因此,促進學齡前兒童健康,需 要父母親的共同努力。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發展並評值一個以學校和家庭為基礎的 睡眠促進措施,以增進學齡前兒童的睡眠健康。 研究以24小時腕型睡眠記錄器(wrist actigraphy)、睡眠日誌、「兒童睡眠習慣量 表(Children’s Sleep Habit Questionnaire)」紀錄兒童的睡眠情形,包括睡眠時間和睡 眠品質,並測量兒童與父母親的睡眠衛生、父母自我效能,以及父母教養行為,以 作為兒童睡眠的預測因子。而人體學變項則測量兒童腰圍(waist circumstance)和身 體質量指數(BMI),而後也可計算出腰高比,以評估整體和核心肥胖(total and central fat)。 本研究採用組群隨機抽樣控制實驗的設計,以評值睡眠措施的成效。這個階段 會發展一個以學校和家庭為基礎的睡眠促進措施,並且評值措施的合適性和父母的 接受程度。此措施的設計會以前一年的研究結果以及系統性文獻回顧之結果作為依 據,並採納文獻的建議,該睡眠健康措施的設計包括同時進行的家長單元和兒童單 元。措施內容為8週的小組課程,課程內容以社會認知理論為基底,將重點放在兒 童發展、親職教養技能、適齡的睡眠實務,幫助3到5歲兒童的家長獲得知識、能力 與信心去幫助他們的小孩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 研究對象以學校為單位,確認學校人數、學生社會經濟階層的同質性後,將之 隨機分配為10個在實驗組的學校,和10個控制組學校。措施的效果將包括措施前後 睡眠總時間的改變、睡眠行為的改變和體脂肪的改變。 最後一期係採追蹤研究以評估父母親對睡眠措施的看法與感受,並且評估睡眠 促進措施的長期效果。成果的測量包括:措施前後睡眠總時間的改變、睡眠行為的 改變,和體脂肪的改變。資料採集的時間點在措施後和一年和二年。 研究結果將有助於健康照護專業人員培養知能,以促進兒童睡眠健康。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8/1/11 → 7/31/13 |
Keywords
- 睡眠
- 學前兒童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