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在臨床上,鴉片類藥物 (opioid) 是最強效的止痛藥物,廣泛使用於病患的疼痛控制。鴉片類藥物作用在中樞神經,經由抑制及改變痛覺訊息的傳遞,能迅速而有效的達到止痛效果,且使用上沒有劑量上限 (ceiling effect),因此常用於手術後急性疼痛及其他慢性疼痛的治療,如癌症疼痛等。然而,使用鴉片類止痛劑有時會伴隨著一些副作用 (side effect),如包括噁心、嘔吐,瞳孔縮小,口乾、便秘、及呼吸抑制等,因此降低了病人服藥順從性,並影響止痛療效,之前臨床的觀察顯示,鴉片類藥物的止痛效果、副作用、及不良反應 (adverse effect)會因人而異。過去這種病患對藥物反應的差異性常被認為其他因素如與環境因子等有關,但愈來越多的藥物研究證據顯示,族群的基因多型性(genetic polymorphism) 與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有著密切關聯性,或許這才是造成病患對鴉片類止痛藥物反應變異性的主要原因。然而,基因多型性與鴉片類藥物在術後病患的止痛療效、副作用、及不良反應的關聯卻仍未被深入探討。本實驗的主要目標在於研究基因多型性與手術後病患對鴉片類藥物止痛效果的相關性,同時探討可能的機制。病患於手術後將使用鴉片類藥物做為止痛藥物,以數字疼痛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ore)來評估止痛療效。臨床實驗將收集病患使用止痛藥物前後之生理變化資訊,如心電圖 (Electrocardiography)、光體積變化描記圖 (Photoplethysmography)、皮膚電阻感應 (Galvanic skin response) 及鴉片類藥物副作用(如噁心、嘔吐)或不良反應。在基因分析實驗,我們將應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次世代定序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及基因型鑑定 (genotyping) 等研究方式,來探討遺傳多型性與鴉片類藥物止痛療效的關聯性,並期待能為台灣族群手術後病人提供更精準、客製化的止痛療程。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8/1/18 → 10/1/19 |
Keywords
- 鴉片類藥物
- 疼痛
-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 基因多型性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