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大腸直腸癌已躍居台灣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許多基因參與了大腸直腸癌的腫瘤 化過程,但僅有少數被運用於臨床上評估癌症的轉移及治療成效,顯示研究發展大腸直 腸癌 biomarker 的重要性。 國外的研究指出,大部分大腸直腸癌患者的腫瘤組織中可被偵測到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 K-ras, 及 p53 基因的突變。但根據本研究室分析結果發現僅有 35% 及 22.8% 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可被偵測到 APC 及 k-ras 基因的突變,突變率明顯低於國外 的研究,而 p53 基因突變率則與西方國家差異不大。本團隊進一步分析,發現雖然台灣 大腸直腸癌患者 APC 基因的突變率遠低於西方國家但基因不表現率卻與國外研究相 似。因此,極可能有不同的分子機轉,影響 APC 及 k-ras 基因的表現而參與台灣大腸直 腸癌形成與進展。 過去研究結果發現 RRM2 (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M2)過度表現於大腸直腸癌腫瘤組織 時,較易發生癌症轉移及產生抗藥性且患者預後較差。而本團隊最近的研究亦發現 APC 基因在大腸直腸癌患者腫瘤組織不表現其預後最差,RRM2 與 APC 之間的相關性目前 仍不清楚,尚待進一步研究。 因此本整合型計畫,擬結合 8 個子計畫,利用大腸直腸癌腫瘤組織檢體、癌細胞株及動 物模式,分別就RRM2 相關分子致病機轉、抗藥性研究、如何增加抗癌藥物療效及RRM2 抑制劑分子調控路徑等方向,了解癌致癌基因 RRM2 對帶有不同 APC/k-ras 基因突變及 基因表現之台灣地區大腸直腸患者疾病形成及腫瘤轉移的調控機制,並了解 RRM2 過度 表現與大腸直腸癌患者產生抗藥性的主要原因,並針對此發現制定個人化醫療找尋較有 效的治療藥物及治療方法,以提高大腸直腸癌患者的存活率。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8/1/14 → 7/31/15 |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