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腦中風又稱為腦血管意外,近幾年持續蟬聯臺灣地區十大死因中的第二位,造成腦中風的病因為腦部的組織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血液灌流提供腦部營養而導致腦部機能受損或壞死,嚴重影響動作能力。但是中風後喪失及恢復功能之原因與機制,仍然無法完全了解,神經影像技術可以讓我們更進一步探討並了解中風功能恢復的原因及機制。所以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運用腦功能監測(brain-mapping)之技術,來探討機器人步態訓練與經顱直流電刺激,對於腦中風者大腦運用皮質功能與腦部興奮性之影響 因為復健訓練對於腦中風者有二種方式來影響腦皮質功能之變化,一種是由下至上(bottom-up)來影響腦功能,如機器人步態訓練或傳統復健訓練,給予中風者在動作控制之下重複學習特定復健動作之機會 我們將研究分為二年進行,預計於兩年期間,共招募四十位慢性腦中風者(中風時間大於6個月後),隨機分配至四組,每組各十位,分別為單純接受傳統復健訓練(第一組)、接受機器人步態訓練加上傳統復健(第二組)、經顱流電刺激加上傳統復健治療(第三組),與機器人步態訓練加上經顱直流電刺激以及傳統復健治療(第四組)之大腦皮質功能變化,同時記錄臨床功能比較。腦功能評估方法分別功能性磁振造影、磁共振擴散張量影像、近紅外線光譜技術、經顱磁場刺激技術等。 、提供更長的訓練時間與更高強度的訓練;另一種方式是由上而下(Top-down) 方式,如經顱直流電刺激,是一種非侵入式,用少量直流電流經由顱外刺激來加強或抑制腦神經的活化(excitability)。然而經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由經顱直流電刺激治療後,腦血流與腦部興奮性是國外學者較少著墨的一環。所以,未來二年本研究團隊將更進一步運用腦功能監測(brain-mapping)之技術,來探討機器人步態訓練與經顱直流電刺激對於腦中風者大腦運用皮質功能之影響。 預期此實驗結果將可以瞭解一般傳統復健治療模式與加入機器人步態訓練及經顱直流電流刺激治療後,對腦中風者大腦皮質功能及活化程度之影響及機制。此結果將可作為提供中風病患復健計畫之參考,也能給予腦中風者提升其生活功能之機會。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8/1/157/31/16

Keywords

  • 腦中風
  • 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
  • 經顱直流電刺激治療
  • 大腦活化程度
  • 功能性磁振造影
  • 紅外線光譜技術
  • 經顱磁場刺激技術
  • 磁共振擴散張量影像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