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質及血糖調控基因與顱內、外動脈狹窄中風病人及其預後之相關性研究

研究計畫: A - 政府部門b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缺血性中風是全世界所關注的健康問題,最主要的缺血性中風原因為大血管動脈硬 化,依其動脈狹窄位置的不同可區分為顱內與顱外動脈狹窄。目前對於造成顱內與顱外 動脈狹窄中風情形不同的致病機轉及危險因子仍不甚明確,過去研究曾推測脂質的提高 或胰島素抗性可能都會造成顱內與顱外動脈狹窄情形不同,故本研究將探討脂質代謝、 血糖調控及其下游所誘發的抗氧化和發炎因子相關易感性遺傳基因與其臨床血液生物 標記對於顱內、外動脈狹窄中風病人中風危險性、嚴重度及預後情形之差異。 本研究將與全台七家醫院(台大、新光、萬芳、奇美、三總、成大及雙和醫院)收 集共1800 名經電腦斷層掃瞄或/和核磁共振攝影的大血管動脈硬化中風病人,其中1500 名為顱內動脈狹窄中風患者,300 名為顱外動脈狹窄中風患者。有關生活形態、環境危 險因子及個人病史將以結構式問卷的方式來進行收集。以NIHSS 評估中風病患入院及 出院的中風嚴重度。所有中風病患於診斷中風後將進行1 個月、3 個月、6 個月及1 年 的追蹤並以modified Rankin Scale 來評估中風病患於上述4 個追蹤時間點身體上的功能 狀態。而脂質代謝、血糖調控、抗氧化及發炎因子相關基因的基因型分析,則將以iPLEX 基因型鑑定技術、聚合酶連鎖反應-限制片段長度多形性或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來判定 其基因型。而基因之表現型則是以酵素免疫分析法來測定。 因目前仍未有研究針對脂質代謝及血糖調控相關基因與其臨床血液生物標記對於 顱內、外動脈狹窄中風病人中風危險性、嚴重度及預後情形進行評估,故本研究將以三 年的時間來達成以下之研究目標:(1)評估脂質代謝、血糖調控、抗氧化及發炎因子相關 基因及其血中生物標記物和顱內、外動脈狹窄中風病人危險性之關係。(2)研究前述相關 基因與其血中生物標記物和中風病患入院及出院時中風嚴重度之相關性(3)探討前述相 關基因與其血中生物標記物和中風發生後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及一年之中風結果(功 能狀態、復發情形及死亡率)的關係。透過這三個目標來瞭解顱內、外動脈血管狹窄的 致病機轉及其差異之處,藉以提供兩種不同大血管中風疾病危險性的預防策略。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8/1/127/31/13

Keywords

  • 脂質代謝
  • 血糖調控
  • 顱內
  • 外動脈狹窄中風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