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自1982 年迄今,台灣地區首要的死亡原因為惡性腫瘤,於2008 年頭頸部癌症已為 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五位。目前化學合併放射線治療法被認為是最適當的治療方式,但患 者於接受治療後約有5-47 %出現牙關緊閉的副作用,此副作用對病患的進食、口腔衛生, 甚至社交及生活品質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目前之國外研究大多針對頸部癌症患者已發 生牙關緊閉後給予被動全關節運動,只有極少研究採預防性介入措施,但成效結果仍相 當分歧。故本研究將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的研究目的在探討頭頸部癌症患者接受化 學合併放射線治療後後三個月內牙關緊閉的變化,並找出發生牙關緊閉的預測因子。第 二階段將探討口腔復健運動對牙關緊閉及生活品質之改善成效。 第一階段採縱貫性研究,採立意取樣,對象為第I 至第IV 期頭頸部癌症且首次接受 化學合併放射線治療的患者,於病房或門診填寫結構式問卷及相關量表,測量變項包括: 基本資料、疼痛、疲憊、焦慮與憂鬱與生活品質,並以超音波測量顳頷關節之功能,同 時測量體重、身高和身體質量指數,了解病患在研究過程中營養狀況之變化,四次收案 時間分別為治療前一天(T0)、治療後一個月(T1)、二個月(T2)及三個月(T3)。 第二階段採實驗研究設計,主要比較有無口腔復健運動介入對頭頸部癌症患者接受 化學合併放射線治療對牙關緊閉所造成之之生理(疼痛、體重、身體質量指數)、心理(疲 憊、焦慮、憂鬱)及生活品質的影響。個案選取將依第一階段找出的牙關緊閉之預測因子, 選取高危險個案,將個案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及對照組,介入措施為每天3 次為期12 週的 口腔復健運動。於病房或門診填寫結構式問卷及相關量表,並以超音波測量顳頷關節之 功能,同時測量體重、身高和身體質量指數,了解病患在研究過程中營養狀況之變化, 四次收案時間分別為治療前一天(T0)、介入後一個月(T1)、二個月(T2)及三個月(T3)。 分析研究結果以SPSS18.0 版套裝軟體處理資料,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統計分析,包 括: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並以Multiple regression 找出牙關緊閉之預測因子,以 GEE 模式驗證口腔復健運動對牙關緊閉所產生之生理、心理及生活品質之改善成效。 期望藉由此研究結果,發展合適的護理措施,協助減輕頭頸部癌症患者接受化學合 併放射線治療時牙關緊閉的副作用,進而減輕其對生理、心理所帶來的影響,並進一步 提升頭頸部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8/1/14 → 7/31/15 |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