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利用超微粉碎技術及傳統粉碎技術,備製兩種不同粒徑的黃耆粉末,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及雷射粒徑分析儀進行粒徑分析,進一步以高效能液相層析法(HPLC-UV),針對黃耆細粉的乙醇萃取物(fine-grained ethanolic extract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GE,簡稱FE) 或黃耆粗粉的乙醇萃取物(coarse-grained ethanolic extract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簡稱CE) 之主要活性成分-黃耆 皂 苷 Ⅰ(astragaloside Ⅰ)及黃耆皂苷Ⅳ (astragaloside Ⅳ)進行含量分析,藉由投予六週齡純系雄鼠C3H/He 3.0 μg/mL aristolochic acid (AA)當飲用水連續服用56 天後,於治療組分別經口投予FE 或CE 各300 mg/kg、600 mg/kg 及1200 mg/kg 連續14 天,對照組投予等量蒸餾水,而normal 組則全程給予蒸餾水。藉由測定尿蛋白、尿中N-acetyl-beta-D-glucosaminidase (NAG)、血中blood urea nitrogen (BUN)及serum creatinine (Scr)以評估小鼠腎功能;腎組織使用PAS染色觀察病理組織改變,並進行免疫螢光染色(TGF-β, HGF, MMP-9)以辨識損傷部位之特異性抗原。粒徑分析結果顯示黃耆平均細粉粒徑為3 μm,粗粉為600 μm,含量分析的結果顯示,FE 與CE 兩者間僅黃耆皂苷Ⅳ含量有顯著差異。所有治療組的尿蛋白、NAG、BUN、Scr 值皆有降低;組織學及免疫螢光染色觀察發現腎組織損傷的情形亦有緩解。整體而言,FE 與CE 皆能改善AA 所造成的腎損傷,建議日後研究應針對黃耆對於AAN 的作用機轉與其療效成分作更深入地探討。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1/1/12 → 12/31/12 |
Keywords
- 馬兜鈴酸腎病變
- 黃耆皂苷Ⅳ
- 黃耆皂苷Ⅰ
- 黃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