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食品及其包材容器具管理規範研擬及溝通之研究

研究計畫: A - 政府部門c - 衛生福利部暨其附屬機構

專案詳細資料

說明

隨著奈米科技的全球化發展,奈米技術已逐漸應用於食品工業,尤其是包裝、加工方法與新產品的開發,不僅影響生產製程,並影響消費者的健康與消費行為。奈米科技為人類的生活帶來許多好處,但如同以前許多新科技的產生,對人類的健康和生態環境可能衍生許多潛在的風險。科學研究證實物質的尺寸不同,其毒理學效應也不同,同一物質的塊體狀態與奈米狀態可以顯現不同的毒性級別差異;且尺寸越小,毒性與風險越高。許多文獻已提出無機奈米粒子(如金、銀、碳管)對人體產生傷害,奈米物質比其他的大粒子在生體內更容易被人體細胞/組織所吸收,更難被人體所排泄或清除,因此奈米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威脅應正視之。 因此,教育社會大眾認識奈米風險,訂定有效的管理辦法,是全球皆觀注的重點議題。但無可避免的,在此之前牽涉奈米科技的產品早已經滲透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包括: 化妝品、保健食品、包裝材料、染料等,相關管理辦法的制定刻不容緩。奈米技術在食品產業的應用主要有二,其一為直接應用於食品本體之生產與加工,包括:食品原料與食品添加物,其二為應用於食品包裝材料的開發。 衛福部自98年起即開始研擬奈米食品的安全性評估方法,並召開數場公聽會或說明會供消保團體、一般民眾、學者專家與相關利益團體諮詢;另一方面也透過蒐集台灣市售之「奈米珍珠粉」、「奈米鐵」、「奈米鈣」等產品,仿歐盟的建議規格進行粒徑大小與分佈之量測、基因毒性、28-90天動物餵食毒理試驗與吸收分佈試驗等評估,驗證安全性評估方法與流程的可能性,以提供行政及管理之妥善規劃及建議,並於103年正式公告奈米食品申請作業指引,指引中針對奈米食品的定義與管理範圍、物化性狀的分析與舉證都有詳實的說明,也要求業者必須提供基因毒性試驗與90天亞慢毒性試驗等安全性資料。於101年起開始研擬奈米食品包材容器具的安全性評估方法,透過蒐集奈米添加或奈米改性的食品包材容器具的安全性資料,歐盟與美國對於食品接觸製品的管理辦法,希望能利用目前現有的風險評估原則,或加入其他可行的方法,發展出台灣奈米食品包材容器具風險評估的準則。 本計畫主要延續之前的目的與成果,今年度的研究重點如下: 1.持續蒐集並彙整世界各國對奈米食品及奈米食品包材容器具管理進展之最新發布資訊,以作為我國奈米管理之參考。 2.舉辦業者教育訓練或溝通說明會至少4場,針對「奈米食品申請作業指引」及「含奈米物質的食品器具容器包裝申請作業指引」草案,進行溝通及說明。 3.辦理奈米食品及奈米食品包材容器具管理規範國際研討會1場,邀請國外專家至少2名及國內專家2-4名,參加人數至少70人。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1/1/1612/31/16

Keywords

  • 奈米科技
  • 奈米食品申請作業指引
  • 含奈米物質的食品器具容器包裝申請作業指引
  • 法規與管理制度
  • 風險評估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