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文學藝術源於生活,也涵養生活
詩詞、文學、歷史、藝術、電影、影像、京劇……
十位不同人文領域的佼佼者
為你解讀個中的奧妙與韻味
鄭愁予談漢字──從漢字造字與文學表現,詮釋華人文化的底蘊。
鄭愁予從自己創作的〈南海的中國藍〉一詩談起,從古文詞句、造字部首、日常用語等不同角度,娓娓道來華文中賦予「水」的詩情,由「絲」表現的絢美,以「青」的色感抒發仙韻;再由這些字的本義和以其為部首關連的字詞群,詮釋華人文化的底蘊。
黃春明、黃國珍談閱讀──透過閱讀,不只滿足人的高級感官,也激發生命能量。
黃春明以生命的體悟與第一次為他人而流下眼淚的感動,開啟他閱讀和寫作的生涯分享。他認為,現代生活太物化,缺乏精神生活,透過閱讀,人才可以了解人,並將他人的人性經驗內化,產生很大的能量。黃國珍更指出閱讀的關鍵,在於建立自我觀點,才能最大地發揮閱讀的效果。
何政廣談台灣美術──回到台灣美術記憶的長河。
從《藝術家》雜誌的視野,可以了解過去四十年間,從鄉土藝術的盛行、現代主義藝術的興起、前衛藝術的出現、台灣美術的豐收、台灣藝術主體性的探尋、錄像藝術與新生代崛起、全球化時代與國際藝壇接軌到多元呈現的當代藝術。
張錯談器物──青銅鏡的演變歷程,也是一種文化史。
鏡子在中國文化史中,有著悠久的演進歷程,從上古一路到清代,每個時代的銅鏡特色,皆能反映當時文化、歷史、生活物質條件的變化。
阮義忠談攝影──等待一張好照片,讓人學會耐心、同理,並觀照自我。
「我的老師,是鏡頭前面的人,」阮義忠分享自己踏上攝影創作的生命歷程。「每個攝影家都是百分之五十的創作者,做好各種準備後,等待上帝為你按下快門。」最好的照片,往往是出乎意料之外的鏡頭,但要捕捉到這樣的鏡頭,除了技術的磨練,還要時時懷抱著同理對方的心意。
孫紹誼談電影──電影說的故事,是國際政治文化發展的線索。
回溯電影發展的簡史,從20世紀初的電影世界性時期,帶向1920年代開始興起的「民族電影」風潮;他同時分析西洋電影和華語電影中幾個類同的角色,以及電影中女角男裝的「化身形象」所引發的時尚風潮現象,藉此探討電影與文化的互動關係。
張曼娟談愛──有好的語言,愛才能被體會到。
張曼娟以自己親人罹癌的親身經驗,以及閱讀中國經典《莊子》、《金瓶梅》與《紅樓夢》等作品,引領讀者一步步踏進她對愛的思索和感受。透過語言與文字,終究可以將愛落實於生活,體會愛、傳遞愛、實踐愛,讓愛發揮救贖與撫慰的力量。
鄭穎談宋代生活美學──世間萬物,都有美的精神與哲思。
鄭穎深入進入宋代文人的物質與精神世界,感受當時人的文化與藝術品味。宋代在詩、書、畫、考古、瓷器等方面都有精彩的表現,在如此一個將藝術結合生活的朝代中,我們將可以找回生活失落已久的藝術感官與美感體會。
錢宇珊談京劇──看懂古典京劇,再造京劇藝術新風貌。
「如果沒有新鮮的、符合時下潮流的表演方式,傳統的硬工夫還有人要看嗎?」錢宇珊為讀者指出京劇的入門之徑,同時思索京劇如何兼顧傳統與創新,欣賞與體驗,也許所謂的「結合」並不只是「加入新元素」,在「學會欣賞」當中,也包含對傳統的了解和參與。
阮璽談手機攝影──如何看待生活,將決定拍照的視野。
「為了捕捉決定性的瞬間,你要預先做好準備,剩下的就交給運氣。」阮璽以手機攝影、「街拍」聞名,穿越他每張作品拍攝當下的經歷和故事,了解做為一個攝影家拍攝者的眼光、視角、性格和想傳達的訊息如何和現場種種變數互動,進而創造令人驚奇的畫面,為生活的感動留下紀錄。
詩詞、文學、歷史、藝術、電影、影像、京劇……
十位不同人文領域的佼佼者
為你解讀個中的奧妙與韻味
鄭愁予談漢字──從漢字造字與文學表現,詮釋華人文化的底蘊。
鄭愁予從自己創作的〈南海的中國藍〉一詩談起,從古文詞句、造字部首、日常用語等不同角度,娓娓道來華文中賦予「水」的詩情,由「絲」表現的絢美,以「青」的色感抒發仙韻;再由這些字的本義和以其為部首關連的字詞群,詮釋華人文化的底蘊。
黃春明、黃國珍談閱讀──透過閱讀,不只滿足人的高級感官,也激發生命能量。
黃春明以生命的體悟與第一次為他人而流下眼淚的感動,開啟他閱讀和寫作的生涯分享。他認為,現代生活太物化,缺乏精神生活,透過閱讀,人才可以了解人,並將他人的人性經驗內化,產生很大的能量。黃國珍更指出閱讀的關鍵,在於建立自我觀點,才能最大地發揮閱讀的效果。
何政廣談台灣美術──回到台灣美術記憶的長河。
從《藝術家》雜誌的視野,可以了解過去四十年間,從鄉土藝術的盛行、現代主義藝術的興起、前衛藝術的出現、台灣美術的豐收、台灣藝術主體性的探尋、錄像藝術與新生代崛起、全球化時代與國際藝壇接軌到多元呈現的當代藝術。
張錯談器物──青銅鏡的演變歷程,也是一種文化史。
鏡子在中國文化史中,有著悠久的演進歷程,從上古一路到清代,每個時代的銅鏡特色,皆能反映當時文化、歷史、生活物質條件的變化。
阮義忠談攝影──等待一張好照片,讓人學會耐心、同理,並觀照自我。
「我的老師,是鏡頭前面的人,」阮義忠分享自己踏上攝影創作的生命歷程。「每個攝影家都是百分之五十的創作者,做好各種準備後,等待上帝為你按下快門。」最好的照片,往往是出乎意料之外的鏡頭,但要捕捉到這樣的鏡頭,除了技術的磨練,還要時時懷抱著同理對方的心意。
孫紹誼談電影──電影說的故事,是國際政治文化發展的線索。
回溯電影發展的簡史,從20世紀初的電影世界性時期,帶向1920年代開始興起的「民族電影」風潮;他同時分析西洋電影和華語電影中幾個類同的角色,以及電影中女角男裝的「化身形象」所引發的時尚風潮現象,藉此探討電影與文化的互動關係。
張曼娟談愛──有好的語言,愛才能被體會到。
張曼娟以自己親人罹癌的親身經驗,以及閱讀中國經典《莊子》、《金瓶梅》與《紅樓夢》等作品,引領讀者一步步踏進她對愛的思索和感受。透過語言與文字,終究可以將愛落實於生活,體會愛、傳遞愛、實踐愛,讓愛發揮救贖與撫慰的力量。
鄭穎談宋代生活美學──世間萬物,都有美的精神與哲思。
鄭穎深入進入宋代文人的物質與精神世界,感受當時人的文化與藝術品味。宋代在詩、書、畫、考古、瓷器等方面都有精彩的表現,在如此一個將藝術結合生活的朝代中,我們將可以找回生活失落已久的藝術感官與美感體會。
錢宇珊談京劇──看懂古典京劇,再造京劇藝術新風貌。
「如果沒有新鮮的、符合時下潮流的表演方式,傳統的硬工夫還有人要看嗎?」錢宇珊為讀者指出京劇的入門之徑,同時思索京劇如何兼顧傳統與創新,欣賞與體驗,也許所謂的「結合」並不只是「加入新元素」,在「學會欣賞」當中,也包含對傳統的了解和參與。
阮璽談手機攝影──如何看待生活,將決定拍照的視野。
「為了捕捉決定性的瞬間,你要預先做好準備,剩下的就交給運氣。」阮璽以手機攝影、「街拍」聞名,穿越他每張作品拍攝當下的經歷和故事,了解做為一個攝影家拍攝者的眼光、視角、性格和想傳達的訊息如何和現場種種變數互動,進而創造令人驚奇的畫面,為生活的感動留下紀錄。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Traditional) |
---|---|
Title of host publication | 在人文路上遇見生命導師 |
Publisher | 天下文化 |
ISBN (Print) | 9789864791842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Apr 28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