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台灣農業的動力:斗南、美濃與池上的市場交換、再分配與互惠

Yi-Ting Chung, 謝 國雄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journalArticlepeer-review

Abstract

台灣農業還有動能與活力嗎?如果有,那是從何而來?如何運作?本文以雲林斗南、高雄美濃與台東池上為例,嘗試指出這三個農業個案的動力機制與來源,並進一步區辨各自的特徵,藉以建構出台灣農業活力的三種類型。本文認為農會、糧商與鄉公所在中介農民和市場方面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三個個案的動力來源分別是農會本身、社會運動與地方社團,並依此命名為:農會驅動的斗南模式、社會運動驅動的美濃模式與地方社團驅動的池上模式。本文依序說明這三個案例對於農業現狀的診斷、解決方案中的資源分派機制、背後的價值關懷與驅動力量。本文發現這三個案例都靈活地結合了 Karl Polanyi的三種資源分派機制:市場交換、再分配與互惠,從而找到脫離農業困境的出路。此外,資源分派機制體現需要基礎設施,而不同的價值關懷會促成不同的機制混搭。本文最後就「三種資源分派機制的關係與組合」、「鑲嵌關係中的社會組織」、「基礎設施」等課題與Polanyi 切磋。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raditional)
Pages (from-to)1-50
Journal台灣社會學
Volume41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2021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