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本 文 處 理 明 清 中 國 的 鰣 魚、鰣 貢 制 度 及賞 賜 文化。鰣 魚 原本生 活 於 海 洋,產卵 時 迴 游 淡 水 水 域,江 岸百姓 捕 撈 食 之。明 初 首 都定 於南 京,鰣 魚 是 祭 祀 太 廟 的 鮮 品 之一。迨 明 成 祖 遷 都 北 京後,南 京 守 備 太監需將鰣魚從南京運往北京供太廟祭祀,此一制度遂為「鰣貢」。鰣貢牽涉範圍甚廣,從 鰣魚捕撈、鰣魚 廠建立、鮮貢船運行,乃至維持貢 鮮之 路暢 通,每 個 環 節缺 一不 可,為的就是 將「新鮮 鰣魚」送 抵 北京。明中葉後皇帝 無 心 國 事、寵 幸 佞臣,加 上 鰣 貢 制 度 耗 時 擾 ,有 志 之士 藉 鰣 貢 批判 政 治,鰣 貢 制 度 成 為 理 解 明 代中 國 政 治 的 一 個 面向。另一方 面,鰣 魚因魚性特殊(數量少、汛期短、愛惜魚 鱗),加上太廟祭祀與皇帝賞賜的加持,鰣魚 遂 成為魚中貴品,眾人 趨 之若 騖。清初雖 然停止 鰣貢,但其 尊貴印象已深 烙人心。本 文考 察 明 清中國 鰣 貢 制 度 之 運作,以 及 鰣 魚在明 清士人詩中代表的社會意義與文化意涵。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Traditional) |
---|---|
Pages (from-to) | 39-76 |
Number of pages | 38 |
Journal | 九州學林 |
Issue number | 33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2014 |
Externally published | Yes |